火刑读后感500字选录(20)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次日下午,难得的秋日阳光,很暖,却不晒人。坐在书房里写,总觉得有些辜负,最后还是移到了阳台,沏一壶朋友送的青城“韵味”,拿过《燃灯者》来读。这是一本时下难得的关于师生交谊的书。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即作者赵越胜),在一个为工农举办的哲学学习班里,有幸与北大的周辅成先生结识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开始向周先生陈述自己读书遇到的困惑。也是带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范,周先生开始孜孜不倦地给作者讲述西方哲学的要义,引导这位好学的青年步入西方哲学的圣殿。他们常常相约在饭馆,吃着聊着,以饭菜裹腹,以哲学铸思,每次都是周先生付账。相约以后,一个乘7路无轨电车去动物园换32路回北大,一个乘5路汽车去德胜门换车回清河,两路茫茫,以学为媒。一年年下来,到文革结束,作者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工变成了一个深谙西方哲学奥秘的学者,并顺利地考进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
之后,他们又相约在北图,借书看书,每周的师生抵心交流不亦乐乎。在周先生无怨无悔的指导下,作者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生,又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口气读完,半天找不回魂来。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里,我总抹不开孔子与学生浴于沂、咏而归的场景,抹不开朱熹与蔡元定抵足共校《参同契》的场景。那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藻,在我们这个老板与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了令人艳羡的回忆。我很感谢周先生,让我看到了传统学人的纯正品格;我该祝贺作者,在动乱的年代遇上了一位爱才的尊师。这不仅仅是如何为师、如何为学的问题,而是为道的问题——于中贯穿了两千年来儒家的师道理想。
周先生和唐君毅、牟宗三为同学,一辈子致力于道德哲学的研究。但在我们这个不讲道德或只讲伪德的社会里,他注定是要踽踽独行一生,不仅失名于我等文革成长起来的寡闻之辈,即连他的相关著述也都很难见诸天日。但周先生是旧式学者,学问之于他不只是器,更是道,他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不会趋炎附势。他把陆游“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的诗句写成条幅赠于作者,于中有他的孤独,也有他的坚守。他还曾将刘孝标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制成贺卡赠人,以此激励学生世道故乱、慎勿放逸。这是旧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任你沆瀣满地、虎狼成群,“善人为善,岂有息哉!”
之后,他们又相约在北图,借书看书,每周的师生抵心交流不亦乐乎。在周先生无怨无悔的指导下,作者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生,又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口气读完,半天找不回魂来。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里,我总抹不开孔子与学生浴于沂、咏而归的场景,抹不开朱熹与蔡元定抵足共校《参同契》的场景。那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藻,在我们这个老板与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了令人艳羡的回忆。我很感谢周先生,让我看到了传统学人的纯正品格;我该祝贺作者,在动乱的年代遇上了一位爱才的尊师。这不仅仅是如何为师、如何为学的问题,而是为道的问题——于中贯穿了两千年来儒家的师道理想。
周先生和唐君毅、牟宗三为同学,一辈子致力于道德哲学的研究。但在我们这个不讲道德或只讲伪德的社会里,他注定是要踽踽独行一生,不仅失名于我等文革成长起来的寡闻之辈,即连他的相关著述也都很难见诸天日。但周先生是旧式学者,学问之于他不只是器,更是道,他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不会趋炎附势。他把陆游“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的诗句写成条幅赠于作者,于中有他的孤独,也有他的坚守。他还曾将刘孝标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制成贺卡赠人,以此激励学生世道故乱、慎勿放逸。这是旧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任你沆瀣满地、虎狼成群,“善人为善,岂有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