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的幸福的读后感集合(42)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文明不过是意指人类对自然之防卫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所累结而造成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由此看来,人的本能需要的充分满足是与文明社会不相容的。人永远处于欲望与禁忌的冲突之中,无论怎样都摆脱不了由这种冲突造成的困惑和尴尬。就个人而言,如果一味遵循享乐原则而放纵本能欲望,那么文明社会的秩序就会被破坏,而这种秩序的被破坏,最终也危及人自身的存在;如果过多地服膺社会的文明戒律,那么自身的本能欲望就会受到抑制,而欲望受阻同样是痛苦的。怎样调节欲望与禁忌的关系,解决二者的冲突,这是无数哲人思索和探究的哲学命题。而狄金森这首短诗则以诗的形式来呈现和思索这一命题。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草莓”喻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这里也可视为一切难以抵御的诱惑。“真甜”的`“草莓”无疑激起“我”的占有欲,但它却被篱笆隔着。这隔着篱笆的“草莓”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只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显然,“篱笆”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的“禁忌”,或者说,“篱笆”在这里就是“禁忌”的同义语。“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但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吗?第二节写道:“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如果,他能爬过!”“我”一旦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就会遭到“上帝”的责骂,换言之,如果“我”无视禁忌,即冒犯文明规则,势必遭到来自“上帝”的惩罚。因为“上帝”是文明秩序的主宰者,“上帝”的意旨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可想而知,“我”矛盾极了。
是爬过去还是止步?是获取还是放弃?是满足欲望还是抑制欲望?这里,“我”无所适从的两难处境,其实何尝不是人类所面临的普遍的生存困境的写照?既然“我”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忽发奇想:神圣的上帝又将做何选择?诗人在此有意将至高无上的神拉回尘世,假定他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孩。于是诗人从小孩的心理角度去揣度上帝,认为作为小孩的上帝也一定会有本能的需求,一定会爬过去。诗歌至此无疑透露了诗人对人的正常欲望的积极肯定。但是,上帝毕竟是神,他会不会爬过去,谁人知晓?由此可见,欲望与禁忌的冲突是无止境的,人将永远注定要直面这一冲突,上帝对此也无可奈何,惟有人类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那么,人类如何才能自救?这首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把这个千古难解的命题昭示给人们,迫使人们去思索。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草莓”喻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这里也可视为一切难以抵御的诱惑。“真甜”的`“草莓”无疑激起“我”的占有欲,但它却被篱笆隔着。这隔着篱笆的“草莓”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只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显然,“篱笆”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的“禁忌”,或者说,“篱笆”在这里就是“禁忌”的同义语。“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但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吗?第二节写道:“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如果,他能爬过!”“我”一旦爬过篱笆就会弄脏围裙,就会遭到“上帝”的责骂,换言之,如果“我”无视禁忌,即冒犯文明规则,势必遭到来自“上帝”的惩罚。因为“上帝”是文明秩序的主宰者,“上帝”的意旨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可想而知,“我”矛盾极了。
是爬过去还是止步?是获取还是放弃?是满足欲望还是抑制欲望?这里,“我”无所适从的两难处境,其实何尝不是人类所面临的普遍的生存困境的写照?既然“我”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忽发奇想:神圣的上帝又将做何选择?诗人在此有意将至高无上的神拉回尘世,假定他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孩。于是诗人从小孩的心理角度去揣度上帝,认为作为小孩的上帝也一定会有本能的需求,一定会爬过去。诗歌至此无疑透露了诗人对人的正常欲望的积极肯定。但是,上帝毕竟是神,他会不会爬过去,谁人知晓?由此可见,欲望与禁忌的冲突是无止境的,人将永远注定要直面这一冲突,上帝对此也无可奈何,惟有人类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那么,人类如何才能自救?这首诗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把这个千古难解的命题昭示给人们,迫使人们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