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文献读后感锦集(32)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错误还是无意义,在希腊时期表述是:真的就是存在的,那么,错误的就是不存在吗?《泰阿泰德篇》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这问题。柏拉图对事物的认识是逻各斯为首要,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凭知觉,通过逻各斯成为思想,就此而言,思维和语言是同一。但悖论是思维怎么会与逻各斯出错了?苏格拉底告诉泰阿泰德,构成人和万物最基本元素无理可解,不能述说这些元素,因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方式述说都会增加了一些什么,破坏元素的简单性,所以我们只能以无规定性直接为它们命名,而别无其他。而元素组成的东西是复杂的,可以述说,由名称的组合来表达。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探讨语言的第一人。《解释篇》亚氏定义了名词、动词,然后解释否定、肯定、命题等含义。接着表明对语言的看法: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语词由约定产生,名词与时间无关的意义,动词具有意义且与时间有关。(西方语言,动词带有时态,译为时间词)名词与动词结合形成句子。各民族的口语与文字不同,但人类的内心经验相同,所以这种内心经验表现的对象也是相同。词汇本身无对错,词汇组成的句子有对错。句子或心中的思想,在祈祷时无所谓对错,但对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就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命题。亚氏在《解释篇》中研究的是命题,属于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命题有:肯定/否定,简单/复合,单称/全称,可能性命题/必然性命题。《范畴篇》对语词分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姿态、动作、承受等。
《形而上学》对基本哲学概念分析,《诗学》、《修辞学》对“非命题形式的”语言的讲解,其中一则,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坚持万物不断流动,因此无法给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指来指出。
第三节 罗马、中世纪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10-)
中世纪重视语言与当时热衷《圣经》诠释有关,《旧约》里有一个关于语言著名故事巴别塔。
中世纪初奥古斯丁。他把《约翰福音》开篇一句理解为“太初有言”,提出言语创生万有的认识。奥古斯丁区别声音与意义,声音因人而异随时而异,意义却是同一。“幸福”有不同语言表达,但幸福本身是各种语言共同追求的。奥氏认为意义同一性可用记忆来解释。奥氏有时把意义称为内在的语词,内在语词无须声音存在,外在的语词依赖内在语词预先存在而存在。在内在语词到外在语词的表达,发生了变化,思维最终在表达中成为清楚的东西。在上帝那里,内外语词无先后之分。后来,托马斯·阿奎那继承这一点,将内在语词规定为上帝的语词,外在语词是一种受创物。人们最初是通过人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和声调口气来展示心灵种种感受,从而学会这些语词。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探讨语言的第一人。《解释篇》亚氏定义了名词、动词,然后解释否定、肯定、命题等含义。接着表明对语言的看法: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语词由约定产生,名词与时间无关的意义,动词具有意义且与时间有关。(西方语言,动词带有时态,译为时间词)名词与动词结合形成句子。各民族的口语与文字不同,但人类的内心经验相同,所以这种内心经验表现的对象也是相同。词汇本身无对错,词汇组成的句子有对错。句子或心中的思想,在祈祷时无所谓对错,但对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就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命题。亚氏在《解释篇》中研究的是命题,属于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命题有:肯定/否定,简单/复合,单称/全称,可能性命题/必然性命题。《范畴篇》对语词分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姿态、动作、承受等。
《形而上学》对基本哲学概念分析,《诗学》、《修辞学》对“非命题形式的”语言的讲解,其中一则,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坚持万物不断流动,因此无法给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指来指出。
第三节 罗马、中世纪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10-)
中世纪重视语言与当时热衷《圣经》诠释有关,《旧约》里有一个关于语言著名故事巴别塔。
中世纪初奥古斯丁。他把《约翰福音》开篇一句理解为“太初有言”,提出言语创生万有的认识。奥古斯丁区别声音与意义,声音因人而异随时而异,意义却是同一。“幸福”有不同语言表达,但幸福本身是各种语言共同追求的。奥氏认为意义同一性可用记忆来解释。奥氏有时把意义称为内在的语词,内在语词无须声音存在,外在的语词依赖内在语词预先存在而存在。在内在语词到外在语词的表达,发生了变化,思维最终在表达中成为清楚的东西。在上帝那里,内外语词无先后之分。后来,托马斯·阿奎那继承这一点,将内在语词规定为上帝的语词,外在语词是一种受创物。人们最初是通过人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和声调口气来展示心灵种种感受,从而学会这些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