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一生讲真话读后感细选(4)
2022-08-18 来源:百合文库
说到《后望书》的理性,其实不仅仅止于朱幼棣那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他在写作中对分寸的把握,其实也处处透露出理性、甚至是谨慎的态度。无庸讳言,《后望书》既然是回望过去几十年的种种伤疤,难免就要触及到不少敏感问题。朱幼棣对此的处理方式是,以小见大,有争议的部分先放过去,只谈已经成为定论的事实。比如对于三门峡大坝,他只从被“无水淹没”的古潼关和陕州挑起话题,废墟俱在,这是没有丝毫争议的,至于其他,就尽在不言中了。我不知道朱幼棣如此写法,会不会被某些人认为滑头,但我在读《后望书》的时候,却是不止一次从这种写作态度中感受到朱幼棣的建设性姿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些事情已经成了既成事实,这时候就不能光批评了,把本文 要在事实的基础之上,求得补救,求得一点点的改变。
最近偶然见到朱幼棣,和他聊起《后望书》他一脸严肃地说,书里面谈及的事情,媒体往往只是从热情出发,缺少专业论证,对于决策影响不大,所以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对每一个题目都下了一番研究工夫,以求言之有物。至于这些“后望”到底能产生什么作用,朱幼棣说,之前国务院曾经就世界文化遗产问题发文,便是他提交报告所产生的积极结果。“需要关心的事情很多,但真正做成了一件事,就已经很满足了。”看着朱幼棣一脸的满足,不难感觉出,这果然是个书生。
最近偶然见到朱幼棣,和他聊起《后望书》他一脸严肃地说,书里面谈及的事情,媒体往往只是从热情出发,缺少专业论证,对于决策影响不大,所以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对每一个题目都下了一番研究工夫,以求言之有物。至于这些“后望”到底能产生什么作用,朱幼棣说,之前国务院曾经就世界文化遗产问题发文,便是他提交报告所产生的积极结果。“需要关心的事情很多,但真正做成了一件事,就已经很满足了。”看着朱幼棣一脸的满足,不难感觉出,这果然是个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