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八百字收集(20)
2022-08-18 来源:百合文库
这是一个层层嵌套的故事架构,千年前罗马城本丢彼拉多和耶稣的故事正是20世纪初莫斯科城大师笔下的长篇,而大师又与诗人伊万在疯人院相遇,伊万正是受魔王沃兰德的捉弄才进了疯人院,而沃兰德又与化身为女妖的大师情人玛格丽特一起审判了莫斯科城的居民。
除了一些关键人物的串联,这几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怯懦与宽恕。在本丢彼拉多与耶稣的故事章节中,耶稣在被行刑前说了一句话: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怯懦:
在我看来,这句话就是这几个故事主角的深层矛盾所在——诗人伊万因为不敢反抗文联主席别尔利奥兹,受命写下嘲笑耶稣的长诗;总督本丢彼拉多因为不敢反抗大祭司,下令绞死耶稣;大师因为无力面对出版界的抨击和情人玛格丽特火热的爱,选择烧毁手稿并离开情人……他们都不是纯粹的“恶人”,却都因为内心的怯懦而屈从某些权力,而这些怯懦下的屈从让他们都付出了代价,直到魔术师沃兰德的到来,才让他们互相救赎和宽恕。而这个惩恶扬善的沃兰德,就是魔王撒旦,真正应了作者在题记中引用《浮士德》的那句话:
“……那么,你究竟是谁?”
“我是那永生作恶、永世为善之力的一部分。”
当然,小说中还有非常多可供解读的象征和意象,比如那只大黑猫,化身女妖的玛格丽特,千年前的罗马大祭司与现世的莫斯科文联作家们,还有那位拿着上帝权杖的魔王撒旦,都是非常非常有意思且非常规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鲜明特点。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800字3
我爱沃兰德,风流天下闻,你将得到你的安宁!
有人说书中的魔鬼,凛凛然有上帝之神,一改形象,时而教化众人。而他那花样百出的魔法,更是比上帝多了些谐趣。那一班马戏团般的跟班,总在假语村言的人间道出了最真的真话。他们亦正亦邪的魅力是其他角色难以望其项背的。“然汝究为何底人也?吾之为力,本欲恒为恶行,然亦终成善事。”(《浮士德》)看来杨子“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理想,也不过是个乌托邦,魔鬼都无能为力。
除了一些关键人物的串联,这几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怯懦与宽恕。在本丢彼拉多与耶稣的故事章节中,耶稣在被行刑前说了一句话: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怯懦:
在我看来,这句话就是这几个故事主角的深层矛盾所在——诗人伊万因为不敢反抗文联主席别尔利奥兹,受命写下嘲笑耶稣的长诗;总督本丢彼拉多因为不敢反抗大祭司,下令绞死耶稣;大师因为无力面对出版界的抨击和情人玛格丽特火热的爱,选择烧毁手稿并离开情人……他们都不是纯粹的“恶人”,却都因为内心的怯懦而屈从某些权力,而这些怯懦下的屈从让他们都付出了代价,直到魔术师沃兰德的到来,才让他们互相救赎和宽恕。而这个惩恶扬善的沃兰德,就是魔王撒旦,真正应了作者在题记中引用《浮士德》的那句话:
“……那么,你究竟是谁?”
“我是那永生作恶、永世为善之力的一部分。”
当然,小说中还有非常多可供解读的象征和意象,比如那只大黑猫,化身女妖的玛格丽特,千年前的罗马大祭司与现世的莫斯科文联作家们,还有那位拿着上帝权杖的魔王撒旦,都是非常非常有意思且非常规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文学的鲜明特点。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800字3
我爱沃兰德,风流天下闻,你将得到你的安宁!
有人说书中的魔鬼,凛凛然有上帝之神,一改形象,时而教化众人。而他那花样百出的魔法,更是比上帝多了些谐趣。那一班马戏团般的跟班,总在假语村言的人间道出了最真的真话。他们亦正亦邪的魅力是其他角色难以望其项背的。“然汝究为何底人也?吾之为力,本欲恒为恶行,然亦终成善事。”(《浮士德》)看来杨子“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理想,也不过是个乌托邦,魔鬼都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