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第三章读后感细选(78)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说完了前言,我们正式开始第一章的内容。作者在一开始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理论基础:作者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而非暴力沟通理论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而像我一样的读者在这里会遇到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很可能是,不管我们相信或者不相信人性本善,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让我们感觉很受伤的事情,周围总是有一些不考虑他人想法的人。宿舍中我们可能经常感到愤怒,而当我们想要融入某个团体的时候也不总是受到欢迎。那我们是否还能使用书中的内容和沟通技巧?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理解是,非暴力沟通,或者是用爱沟通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就像哲学会同时讨论“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和“世界是什么样”,政治学会同时讨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和“我们当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那样,这本书其实也在同时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和“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哪些与人相处的境况”这两个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不再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因此才有了心理学的巨大发展。但我想,心理学和宗教之不同在于心理学对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极端重要的。这比哲学领域的理想和政治学领域的理想实现起来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的“自知”和“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平时和人沟通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长们,是真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没有反思过。这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现。
另一个有意思的内容是,作者说“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某种快感,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这和我们一开始说的“非暴力不是软弱”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和我们所说的圣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帮助他人,但并不丧失自身的边界和原则,不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这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
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不再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因此才有了心理学的巨大发展。但我想,心理学和宗教之不同在于心理学对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极端重要的。这比哲学领域的理想和政治学领域的理想实现起来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的“自知”和“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平时和人沟通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长们,是真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没有反思过。这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现。
另一个有意思的内容是,作者说“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某种快感,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这和我们一开始说的“非暴力不是软弱”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和我们所说的圣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帮助他人,但并不丧失自身的边界和原则,不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这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