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新教育读后感300聚集(8)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