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故事读后感400字锦集(2)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未看《大师》前,对马相伯的认识颇少,直到看完这一集后,对这样一位拥有罕见的天赋和勤奋一生的爱国人士心生敬佩和崇敬。
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世家,出生时,英国女王的坚船利炮正隆隆地向这个国家驶来。12岁从江苏丹徒的私塾走出独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汇,受教会学校的经典教育,史家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他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八国文字,成了一位神父。但1875年,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士的欺负,告别了过去的教会生活。
这一年,中法战争,中国实际上打赢了,但是签订了耻辱的合约。在这种情况下,马相伯把两件事情分的很清楚,一是他的信仰,他认为信仰是不能动摇的,可是当面对着当时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现实,包括在教会中,中国的教士和教徒,也收到外国教士的歧视。这迫使他离开了教会。之后他将年富力壮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壮年生涯浪费在了一项失败的事业中。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教育之路。
马相伯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办的学校主张文理科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如今我们提到中国学生的弱点,我们的原创力不够,早在当时马相伯已经发现了。他所设计的课程,所设计的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原创力。还有一条是,他认为教育要自主,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马相伯先生心中忧愤,发表演说,奔走呼吁:“御辱自救,共赴国难,我国民猛醒,我国民亟起”。时人赞为“呼号抗日老青年”。最令我震撼和感动的是当年93岁的他,闻得冯玉祥抗日缺粮,便不惜老弱之身,一只脚坏了让别人扶着他坚持站着写字来义卖筹款,一个“寿”字30元,一副
他的一生,他的脚印,好像一直在那里往前走,马相伯就是中国爱国者的典型代表。从年轻时与教会的冲突起,他就始终贯穿着这一条,他的冲突,不是信仰的冲突,而是作为一个中国爱国者应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