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者的态度沈从文读后感锦集(4)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隔阂越来越深
丁玲久等来信没有回音,十分苦恼。当时胡也频正追求丁玲,见她着急,便决定亲自到鲁迅家里问一问。到了门口,递了片子,特意在上面注明自己是丁玲女士的弟弟(胡比丁年龄小)。结果就听到鲁迅在里面有些生气地大声说:“说我不在家!”胡也频吃了闭门羹,怏怏而回。
鲁迅也很生气,对朋友说,近来出了个沈从文,取了女人名字给我写信,又叫人扮成是这莫须有的女子的弟弟,或许想让我相信真有一个“丁玲”吧!
不久,丁玲走投无路,回故乡去了。而沈从文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当时沈从文时常使用一个笔名叫“休芸芸”,知道他这个笔名的人很多。丁玲和胡也频对他的昵称就是“休”。
1925年7月,《国语周刊》发了沈从文一篇文章,署名是“沈从文”。鲁迅用十分不屑的口气写信给钱玄同,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其中的“各种玩意儿”暗指他化名为“丁玲”向他求助。可见,鲁迅对沈从文的误解是很深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沈从文后来也终于知道了这些事。鲁迅尖刻的嘲笑,不仅让他感到委屈,自尊心更是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后来,鲁迅终于明白了真相,知道真有丁玲这个人。不过,虽然两人都知道是一场误会,但他们彼此自尊心都太强,都不肯主动表示和解。况且隔阂毕竟是已经有了,这种芥蒂并不是那么容易消除。
除此之外,两个人在文学观上的分歧,使他们有过几次不大不小的笔墨论争。
沈从文写了《文学者的态度》,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引发了京、沪之争。再后来,林语堂和鲁迅展开关于小品文的争论。沈从文发表了《谈谈上海的刊物》,对论战双方都进行了批评。这篇文章引来了鲁迅的《七论“文人相轻”——两伤》,对沈从文的意见进行了批评。
在文艺观上,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1930年代最有影响的两派文学观,双方在文学上分别达到了两种很高的境界:鲁迅的现实力度,沈从文的艺术纯度,各自都有很高的造诣。
丁玲久等来信没有回音,十分苦恼。当时胡也频正追求丁玲,见她着急,便决定亲自到鲁迅家里问一问。到了门口,递了片子,特意在上面注明自己是丁玲女士的弟弟(胡比丁年龄小)。结果就听到鲁迅在里面有些生气地大声说:“说我不在家!”胡也频吃了闭门羹,怏怏而回。
鲁迅也很生气,对朋友说,近来出了个沈从文,取了女人名字给我写信,又叫人扮成是这莫须有的女子的弟弟,或许想让我相信真有一个“丁玲”吧!
不久,丁玲走投无路,回故乡去了。而沈从文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当时沈从文时常使用一个笔名叫“休芸芸”,知道他这个笔名的人很多。丁玲和胡也频对他的昵称就是“休”。
1925年7月,《国语周刊》发了沈从文一篇文章,署名是“沈从文”。鲁迅用十分不屑的口气写信给钱玄同,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其中的“各种玩意儿”暗指他化名为“丁玲”向他求助。可见,鲁迅对沈从文的误解是很深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沈从文后来也终于知道了这些事。鲁迅尖刻的嘲笑,不仅让他感到委屈,自尊心更是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后来,鲁迅终于明白了真相,知道真有丁玲这个人。不过,虽然两人都知道是一场误会,但他们彼此自尊心都太强,都不肯主动表示和解。况且隔阂毕竟是已经有了,这种芥蒂并不是那么容易消除。
除此之外,两个人在文学观上的分歧,使他们有过几次不大不小的笔墨论争。
沈从文写了《文学者的态度》,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两人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引发了京、沪之争。再后来,林语堂和鲁迅展开关于小品文的争论。沈从文发表了《谈谈上海的刊物》,对论战双方都进行了批评。这篇文章引来了鲁迅的《七论“文人相轻”——两伤》,对沈从文的意见进行了批评。
在文艺观上,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1930年代最有影响的两派文学观,双方在文学上分别达到了两种很高的境界:鲁迅的现实力度,沈从文的艺术纯度,各自都有很高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