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一角读后感锦集(36)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但范仲淹也说,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对自己及同类人的感慨。就算当上了官,也不能忘本,为官应以百姓为先,才能称之为“父母官”。范仲淹本人也是言行合一,在朝为官时直言进谏,刚正不阿;被贬斥时,他坚守初心,体恤民情,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可以说范仲淹是后世的楷模,直至今日,也同样适用。于是就有了倡廉反腐的风尚,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苍蝇”就应该毫不留情、重拳出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提倡的做法,唯有朝廷上下形成好的风气,江山社稷的安定才能指日可待。虽然官场不尽得志,但他尽必生之所学为国家做出贡献,读书人应当如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0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古来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观起来让我收获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点比较独特,我首先看到的是两位大文豪去看整个世界的视角。首先从题目来说,《岳阳楼记》,自古以来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显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欧阳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了:范仲淹从一个名胜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见更大,而欧阳修却从一个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见大虽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可我还是比较认同欧阳修的视角,毕竟是为官,就是为了民,所以还是得从民的身上出发,而不是从文人墨客出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毕竟人范仲淹都没到过岳阳楼,所以范仲淹的视角我也不觉得否定。
我从这两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识,准确的说是不仅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实是道理,它解决了萦绕我心头很久的疑问——我到底需要什么,就拿做好事来说,有的人终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后却不为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随便干点什么影响力都比他们大,那么行善到底为了什么,为了积德?为了出名?还是其他什么呢?我思考了很久,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抓到了一些轨迹,其实驱使一个人的不是他的脑子而是他的心,就如两位文豪,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他们的心,他们的心所向往的,简单来说就是随心,这也是我观两篇文章后最大的收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提倡的做法,唯有朝廷上下形成好的风气,江山社稷的安定才能指日可待。虽然官场不尽得志,但他尽必生之所学为国家做出贡献,读书人应当如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岳阳楼记读后感 篇20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古来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观起来让我收获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点比较独特,我首先看到的是两位大文豪去看整个世界的视角。首先从题目来说,《岳阳楼记》,自古以来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显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欧阳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了:范仲淹从一个名胜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见更大,而欧阳修却从一个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见大虽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可我还是比较认同欧阳修的视角,毕竟是为官,就是为了民,所以还是得从民的身上出发,而不是从文人墨客出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毕竟人范仲淹都没到过岳阳楼,所以范仲淹的视角我也不觉得否定。
我从这两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识,准确的说是不仅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实是道理,它解决了萦绕我心头很久的疑问——我到底需要什么,就拿做好事来说,有的人终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后却不为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随便干点什么影响力都比他们大,那么行善到底为了什么,为了积德?为了出名?还是其他什么呢?我思考了很久,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抓到了一些轨迹,其实驱使一个人的不是他的脑子而是他的心,就如两位文豪,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他们的心,他们的心所向往的,简单来说就是随心,这也是我观两篇文章后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