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泰戈尔告别读后感精练(28)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每每阅读泰戈尔的作品,总会有一种舒畅无比的感觉,似乎一股清新的风温柔地拂过我们的脸。在他面前,任何欺骗和隐瞒都逃不脱那双无比锐利的眼睛,还是让我们坦诚些吧,因为到最后我们才会突然发现,欺骗的往往是自己。我恍惚觉得这位大胡子老人就坐在我的身旁,静静地看着我饥渴般扑在他的书上。读倦了抑或遇到不解的难题,他便微笑着、语调平和地做着回答。这就是阅读《泰戈尔诗集》的幸福。
读了《泰戈尔诗集》,你会惊讶地发觉自己居然是如此的渺小。面对这样的文学巨人,渺小是当然的,但你不必自怯,更不必丧气,因为只要你愿意伸出手来,就会被另一双有力的温暖的手握住,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与你同行。
篇一:《再别康桥》读后感1500字
徐志摩先生(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先生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老一辈的文学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爱。特别是他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使得他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来,《再别康桥》除了“那美丽动听的音节和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之外,一个“再”字或许更能让我们有所了解。
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曾写过多篇关于康桥的诗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离开康桥时曾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后又曾写过《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等诗,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给志摩的印象及影响都是很深刻的。
他是要从罗素才到英国的,用他的话讲是“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他的“书”没念成,因为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但他却留在了伦敦,后又到了康桥。徐志摩在康桥最初的日子应该说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几间小屋的张幼仪业已成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曾这样写到“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条件。”他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康桥。
读了《泰戈尔诗集》,你会惊讶地发觉自己居然是如此的渺小。面对这样的文学巨人,渺小是当然的,但你不必自怯,更不必丧气,因为只要你愿意伸出手来,就会被另一双有力的温暖的手握住,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与你同行。
篇一:《再别康桥》读后感1500字
徐志摩先生(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先生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老一辈的文学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爱。特别是他的著名诗作《再别康桥》,使得他简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来,《再别康桥》除了“那美丽动听的音节和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之外,一个“再”字或许更能让我们有所了解。
在《再别康桥》之前,徐志摩曾写过多篇关于康桥的诗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离开康桥时曾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后又曾写过《康桥西野暮色》,《康桥晚照即景》等诗,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给志摩的印象及影响都是很深刻的。
他是要从罗素才到英国的,用他的话讲是“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他的“书”没念成,因为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但他却留在了伦敦,后又到了康桥。徐志摩在康桥最初的日子应该说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几间小屋的张幼仪业已成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徐志摩曾这样写到“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条件。”他发现了什么?他发现了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