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的帝国读后感汇聚(18)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资治通鉴》读后感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2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2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