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第四章第十节读后感汇聚(46)
2022-08-17 来源:百合文库
上周公司组织了一场管理培训,课后的读物就是稻盛和夫的一本书《干法》。其实这本书我在年初的时候看过,主要是讲“我们为什么要工作?”这个几乎可以上升到探讨人性的哲学问题。本来是作为一锅鸡汤文来读,想着再咸顶多是肾抽搐两下,看下去发现并不是很咸,文字质朴又深刻,用自己的一路走来的经历和一个企业领导的态度来告诉年轻人需要做些什么,的确发人深省。其实想说的是全书都在围绕的一个成功必备方程式: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 热情 能力
这里面稻盛和夫先生把思维方式放在首位,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看到桌子上有一杯水,有人口渴了会说“正好这有一杯水”;有人在打扫卫生会说“这儿为什么会有一杯水”;有人来开会会说“这儿怎么只有一杯水”。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稻盛和夫在书中说到他起初在一家不起眼的公司,管理和制度都很糟糕,跟他一起来的朋友都离开了,后来他想了很久,最后确立了“虽然这家公司有诸多问题,但是我要留下来”的思想后,开始静下心来,潜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才有了后来的研发成功,并走上公司的高层,能够彻底改变公司那些不好的东西。
《干法》书中说到京瓷的用人标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知道攻坚克难,对工作抱有激情的人;如果谁老是抱怨工作难做,没事就拖公司的后腿,在员工之间渲染悲观情绪。那这个员工铁定是要被开除的。我个人认为稻盛和夫一方面是想让我们将自己打造成为对自己的工作和小成就充满激情、充满感情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告诉我们要去带动。
每件事情都需要带动,不管是团队氛围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让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内地,在一个团队中快乐激情同样也是会传染的,就像我们总是喜欢跟阳光热情的人靠的更近,因为那样感觉我们的生活都充满阳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那么整个团队就会像发动机一样不断向前,充满动力。
能力这个东西稻盛和夫的理论是因人而异,不可以偏概全。当我们有说一个人很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理解为他的“执行力”很强,能办成事儿。但是工作中并不一定只有执行力,专业技术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都是个人能力,而他在团队中的能力大小,主要看这个团队需要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如果团队需要他很会写,但他很会说,那他就是个“没有能力的人”。而如果要把这些能力都具备并且出众,我想这个人一定经过了非人的“磨练”。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 热情 能力
这里面稻盛和夫先生把思维方式放在首位,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看到桌子上有一杯水,有人口渴了会说“正好这有一杯水”;有人在打扫卫生会说“这儿为什么会有一杯水”;有人来开会会说“这儿怎么只有一杯水”。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稻盛和夫在书中说到他起初在一家不起眼的公司,管理和制度都很糟糕,跟他一起来的朋友都离开了,后来他想了很久,最后确立了“虽然这家公司有诸多问题,但是我要留下来”的思想后,开始静下心来,潜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才有了后来的研发成功,并走上公司的高层,能够彻底改变公司那些不好的东西。
《干法》书中说到京瓷的用人标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知道攻坚克难,对工作抱有激情的人;如果谁老是抱怨工作难做,没事就拖公司的后腿,在员工之间渲染悲观情绪。那这个员工铁定是要被开除的。我个人认为稻盛和夫一方面是想让我们将自己打造成为对自己的工作和小成就充满激情、充满感情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告诉我们要去带动。
每件事情都需要带动,不管是团队氛围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让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内地,在一个团队中快乐激情同样也是会传染的,就像我们总是喜欢跟阳光热情的人靠的更近,因为那样感觉我们的生活都充满阳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那么整个团队就会像发动机一样不断向前,充满动力。
能力这个东西稻盛和夫的理论是因人而异,不可以偏概全。当我们有说一个人很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理解为他的“执行力”很强,能办成事儿。但是工作中并不一定只有执行力,专业技术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都是个人能力,而他在团队中的能力大小,主要看这个团队需要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如果团队需要他很会写,但他很会说,那他就是个“没有能力的人”。而如果要把这些能力都具备并且出众,我想这个人一定经过了非人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