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细节的读后感摘录(10)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一位是热爱音乐的退休阿姨,从认识到如今两年半的时间,每天七点半到八点间给我发一句“早上好”或者一个早安图片,两年多来我早已习惯了阿姨的习惯,我知道这有可能是群发,但我打内心觉得这不是一个常人能坚持下来的事情。看《微习惯》这本书之前,我会两三天回复一次阿姨的信息,看完这本书到现在两个月了,我也坚持每天回复阿姨的微信,有时我会提早先跟她说“早上好,阿姨”。我知道这样不会有太多意义,但我已习惯,这不仅是尊重,也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如果这么小的事情我坚持不下来,那我还能坚持什么?
另一位是大学教师,有几次见面之缘让我认识了他。他的微习惯来自朋友圈,每天晚上一定转发五篇优秀文章,大部分是哲学和艺术。我在他的习惯中收获很多,也转发了很多,这样的微习惯不仅让自己受益还能传递给别人,这应该就是微习惯的力量吧!人的大脑最抗拒的就是一下子做出巨大的改变,而细小轻微的量变是符合人性、符合大脑的运作规律的。长此以往,在正确的方向前提下,量变导致质变,好的质变强化加深人的兴趣和能力,这就是复利效应。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复利效应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习惯养成加上好的策略,你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习惯》读后感6
看《掌控习惯》前两部分,收获:
身份认同是养成新习惯的核心。想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现在去代入这种人的习惯。
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习惯形成了“自我”。过去总逃学,总卖不出去东西,表白总被拒,自我下意识就会评判自己“不好”。偶尔的鸡血来潮,疯狂运动1星期,看书一周,然后激情灰飞烟灭,自己对“自我”的评价还是不好。只有“习惯”,那些长时间稳定输出的动作,才形成了现在的“我”。这个时间,按照李笑来老师的说法,新习惯的养成不是21天,可能是3年。时间很长,但就是这样。
至于,怎么想明白成为什么样的人,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前几页应该有帮助。
另一位是大学教师,有几次见面之缘让我认识了他。他的微习惯来自朋友圈,每天晚上一定转发五篇优秀文章,大部分是哲学和艺术。我在他的习惯中收获很多,也转发了很多,这样的微习惯不仅让自己受益还能传递给别人,这应该就是微习惯的力量吧!人的大脑最抗拒的就是一下子做出巨大的改变,而细小轻微的量变是符合人性、符合大脑的运作规律的。长此以往,在正确的方向前提下,量变导致质变,好的质变强化加深人的兴趣和能力,这就是复利效应。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复利效应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习惯养成加上好的策略,你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习惯》读后感6
看《掌控习惯》前两部分,收获:
身份认同是养成新习惯的核心。想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现在去代入这种人的习惯。
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习惯形成了“自我”。过去总逃学,总卖不出去东西,表白总被拒,自我下意识就会评判自己“不好”。偶尔的鸡血来潮,疯狂运动1星期,看书一周,然后激情灰飞烟灭,自己对“自我”的评价还是不好。只有“习惯”,那些长时间稳定输出的动作,才形成了现在的“我”。这个时间,按照李笑来老师的说法,新习惯的养成不是21天,可能是3年。时间很长,但就是这样。
至于,怎么想明白成为什么样的人,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前几页应该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