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思念读后感精选(4)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从6岁离开家乡山东临清来到省城济南,然后19岁来到北平清华大学上学,再然后24岁去往德国留学,最后35岁再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直至终老燕园,先生一生都在离家一生都在远行。
“我终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鸿沟的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会走到什么地方去;这条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惊。以前我曾羡慕过漂泊的生活,也曾有过到外国去的渴望。然而当希望成为事实的现在,我又渴慕平静的生活了。”
这又是先生在《去故国》结尾时的自言自语,他说这条路太渺茫,渺茫到让他吃惊,但是,当时的他只是不舍故国的默默自语,那知道这一句自语后来却成了真,去国10年,流落异邦,一语成谶,终生漂泊。
《一生的远行》,这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说实话,这个集子收集的是比较失败的,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季先生散文随笔写的最上心的时候是大学期间,文笔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学期间的一些记忆,承接了大学时的文风,加入了新的视野,而文革前后的随笔漫谈是先生遗留下来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后对牛棚生活的杂忆和对早年的点滴记忆以外,大量的文章属于应景之作,或者是应时之作。先生视野广阔、阅历丰富、知识积累丰厚,文章处处体现大家作风,信手拈来亦成佳作,但已经没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矫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锐利和思索,平实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点。
《一生的远行》这本集子正是最显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随笔前后的巨大落差。其中,欧游散记部分是该集子中最让人爱读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应时之作,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台游随笔这四部分则是普通的"出游记忆,而延边行、 佛山心影部分我则以为可以归为应景之作。
有一位读者曾经在微博上对这本书留言:“但是才发现,除了第一篇之外,其余的都达不到,甚至远不及首页文章的水平。剩余的文章充满了对时代的赞美,但不免让人觉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为什么写于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洒脱倜傥,全然没有顾忌与逢迎?”
“我终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鸿沟的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会走到什么地方去;这条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惊。以前我曾羡慕过漂泊的生活,也曾有过到外国去的渴望。然而当希望成为事实的现在,我又渴慕平静的生活了。”
这又是先生在《去故国》结尾时的自言自语,他说这条路太渺茫,渺茫到让他吃惊,但是,当时的他只是不舍故国的默默自语,那知道这一句自语后来却成了真,去国10年,流落异邦,一语成谶,终生漂泊。
《一生的远行》,这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说实话,这个集子收集的是比较失败的,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季先生散文随笔写的最上心的时候是大学期间,文笔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学期间的一些记忆,承接了大学时的文风,加入了新的视野,而文革前后的随笔漫谈是先生遗留下来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后对牛棚生活的杂忆和对早年的点滴记忆以外,大量的文章属于应景之作,或者是应时之作。先生视野广阔、阅历丰富、知识积累丰厚,文章处处体现大家作风,信手拈来亦成佳作,但已经没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矫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锐利和思索,平实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点。
《一生的远行》这本集子正是最显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随笔前后的巨大落差。其中,欧游散记部分是该集子中最让人爱读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应时之作,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台游随笔这四部分则是普通的"出游记忆,而延边行、 佛山心影部分我则以为可以归为应景之作。
有一位读者曾经在微博上对这本书留言:“但是才发现,除了第一篇之外,其余的都达不到,甚至远不及首页文章的水平。剩余的文章充满了对时代的赞美,但不免让人觉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为什么写于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洒脱倜傥,全然没有顾忌与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