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色读后感收集(40)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是谓之“净”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净”的含义,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从色尘(视根)、音尘(听根)、味尘(味根)、香尘(嗅根)、触尘(触根)、法尘(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西汉智者河上公给此章命名为“检欲”,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是谓之“净”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净”的含义,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从色尘(视根)、音尘(听根)、味尘(味根)、香尘(嗅根)、触尘(触根)、法尘(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西汉智者河上公给此章命名为“检欲”,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