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舜帝即位读后感总汇(18)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接班人的选拔与禅让问题,已经显示出相当复杂的特性。
尧在选拔接班人时,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是这样否定的:
“吁!顽凶,不用。”(愚顽而好争讼,抬杠)
讙兜推荐共工,尧是这样否定的:
“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表面恭敬,实际欺骗上天,不可用。)
在众臣推荐鲧可用于治水的时候,尧也表示反对:
“鲧负命毁族,不可。”(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可用。)
在大臣四岳的坚持下,尧于是听岳用鲧。而九岁,功用不成。
在这儿有一个问题:尧对儿子当接班人的反对,是出于真心,还是虚情假意?当手下信以为真推荐别人时,他索性来个一概否定?这可真是人心叵测啊!
舜崩后,“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候皆去商均而朝禹”。
可见禹的威望和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舜的儿子商均。
禹以天下授益。禹崩于会稽后三年,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结果是: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可见即便有接班人的名号,还是以威望和势力来决定谁来当“帝”。
夏朝后来出了三个败家子。第一个是启的儿子太康,每天游玩打猎,不顾朝政,结果被羿放逐,“太康失国”。第二个是晚期的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夏朝开始步入灭亡的快车道。第三个是末代的桀。“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最终被得民心的商所灭。
禹都阳城。阳城在登封。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遗址。斟寻在嵩山北面巩义境内。有理由相信,夏朝的活动中心在嵩山周围。偃师现在的市区过去的地名叫槐庙,相传其来历是过去这儿有个非常大的槐荫寺,所以叫槐庙。我怀疑,槐庙的来历,应该与夏朝的一位统治者有关。夏朝从大禹数起,第八位帝名叫槐,是不是后代人祭祀他形成的庙?大禹建都登封阳城,后不断迁都,考古发掘怀疑二里头是夏朝遗迹,因年代久远,难以确定。再说,槐荫寺再大,也不能大到“东寺庄和西寺庄是两个大门所在”。因为现在推断,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庙的。少林寺才多大?中岳庙才多大?全国哪有那么大的庙?还有,如果是槐荫寺,不可能叫槐庙,因为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
接班人的选拔与禅让问题,已经显示出相当复杂的特性。
尧在选拔接班人时,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是这样否定的:
“吁!顽凶,不用。”(愚顽而好争讼,抬杠)
讙兜推荐共工,尧是这样否定的:
“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表面恭敬,实际欺骗上天,不可用。)
在众臣推荐鲧可用于治水的时候,尧也表示反对:
“鲧负命毁族,不可。”(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可用。)
在大臣四岳的坚持下,尧于是听岳用鲧。而九岁,功用不成。
在这儿有一个问题:尧对儿子当接班人的反对,是出于真心,还是虚情假意?当手下信以为真推荐别人时,他索性来个一概否定?这可真是人心叵测啊!
舜崩后,“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候皆去商均而朝禹”。
可见禹的威望和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舜的儿子商均。
禹以天下授益。禹崩于会稽后三年,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结果是: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可见即便有接班人的名号,还是以威望和势力来决定谁来当“帝”。
夏朝后来出了三个败家子。第一个是启的儿子太康,每天游玩打猎,不顾朝政,结果被羿放逐,“太康失国”。第二个是晚期的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夏朝开始步入灭亡的快车道。第三个是末代的桀。“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最终被得民心的商所灭。
禹都阳城。阳城在登封。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遗址。斟寻在嵩山北面巩义境内。有理由相信,夏朝的活动中心在嵩山周围。偃师现在的市区过去的地名叫槐庙,相传其来历是过去这儿有个非常大的槐荫寺,所以叫槐庙。我怀疑,槐庙的来历,应该与夏朝的一位统治者有关。夏朝从大禹数起,第八位帝名叫槐,是不是后代人祭祀他形成的庙?大禹建都登封阳城,后不断迁都,考古发掘怀疑二里头是夏朝遗迹,因年代久远,难以确定。再说,槐荫寺再大,也不能大到“东寺庄和西寺庄是两个大门所在”。因为现在推断,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庙的。少林寺才多大?中岳庙才多大?全国哪有那么大的庙?还有,如果是槐荫寺,不可能叫槐庙,因为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