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与艺术读后感选录(14)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篇2
本书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1904—2007),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美育、建筑及煤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构图、笔墨、色彩三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品中的形式美。
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按阿氏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它是一种不动之动。“任何物体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
雕塑艺术从展示方式来看,是一种静态艺术,“它只宜选择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间的表情与形体运动”来传达情感,但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确实具有一种动感,能够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由于形象本身就是死的、虚构的,如果在其中不能看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他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增加”。(达·芬奇)
本书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1904—2007),原籍德国,1946年定居美国。曾先后就任于纽约社会研究院和劳伦斯学院,1968年后担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1974年退休后担任密西根大学艺术史系访问教授,1976年获“全美艺术教育协会突出贡献奖”。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电影作为艺术》、《艺术心理学新论》、《熵与艺术》等。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心理学、美学、美育、建筑及煤介等都做出了富有创见的贡献,是欧洲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其研究成果涉及20世纪思想领域的诸多方面。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构图、笔墨、色彩三个方面体现了艺术品中的形式美。
俗语中往往蕴含着真理,生活中人们看到一个美的事物时,常用“带劲”一词来形容,这里的“劲”我想就是阿恩海姆在其著作中不厌其烦阐述的“张力”吧。按阿氏给的概念:“张力”不同于我们在生活中感知的物理性运动。,它是一种不动之动。“任何物体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印象”。
雕塑艺术从展示方式来看,是一种静态艺术,“它只宜选择那些具有概括性的瞬间的表情与形体运动”来传达情感,但古今中外优秀的雕塑作品确实具有一种动感,能够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由于形象本身就是死的、虚构的,如果在其中不能看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他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增加”。(达·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