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历史著作读后感集合(10)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汉书●艺文志》成为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学术和哲学史纲。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述,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补,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
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朵,但它在启发人们思维发展方面,较之机械唯物主义却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
天道观与天人之变
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更为明确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名家和《墨经》中的形式逻辑思想,其中有的有的已经触及到逻辑学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教学方面,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博与约、温故而知新有论述,并且还提出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或闻、见、知、行等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理论。
儒家教育思想的三次大的变化包括,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冲击,最后出现了儒道互补,隋唐佛学对儒学的冲击,促成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近代西学东渐,西学和中学斗争的结果促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
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不结果的花朵,但它在启发人们思维发展方面,较之机械唯物主义却向前跨了一大步。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
天道观与天人之变
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