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和陈书读后感精练(16)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地错落,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1节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内容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2节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些反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3节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节“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地错落,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1节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内容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2节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些反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3节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节“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