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马可作品的读后感40字汇聚(4)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行为是一种实践性的现实活动,所以幸福又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所谓“德性”,既有后天教育培养出的理性德性,又有后天风俗习惯熏陶而来的伦理德性。人通过德性而享有的幸福生活才是最持久、最具荣耀的,也是最为巩固的。所以,只有养成并实践良好德性的人才谓是达到了人的善,才能获得真实而非虚妄的幸福。
那通往幸福的途径除了至善和德性外还有哪些呢?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的德性。”这句话虽然有点矛盾,有点奇怪,甚至在逻辑上也有概念的包含错误,但却明明白白的展现出了亚里士多德对公正的重视。没有公正,人们就没有了获得幸福的前提保障,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后是快乐,幸福不等同于快乐但绝不排斥快乐。快乐的人能感到幸福,但前提是这种快乐是高尚的,融合了德性、理性的本性上的快乐。还有一个途径是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这个翻译颇有内涵,但说白了就是要懂得适度原则。感受和行为中有不及、中间、过度三种情况,不及会造成失误且破坏规范,而过犹不及。那么,只有保持适度的理性,才能获得幸福。因此中庸也成为了亚里士多德辛福观的重要原理。
至善、德性、公正、快乐、中庸,这五个通往幸福的途径加上其对幸福的理解构成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构成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公正的环境下,做一个至善之人,持中庸的人生态度,行合乎德性的行为,知足常乐,你就会是那最幸福的人。然喜怒哀乐愁,爱恨嗔痴怨,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的平凡人生,有着小烦恼却也因这五味俱全而有平凡的幸福。
前不久,我看了《马可.波罗在中国》这本书。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269年,尼格拉和玛飞回 到了家乡威尼斯。十六年前,他们偶然得到了一个去中国的机会,元朝大汗让他们两个回来做使节。回来后,他们两个带着马可又去了中国。路途中,他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跨越伊朗高原,翻过世界之顶,经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元朝国都——大都。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他参政事、访京城、下云南、征草原,遨游大江南北,奉命出使缅甸。最后从海路回了威尼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