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转成宝玉读后感精练(4)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自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没人说宝玉是反面典型。普遍认为他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但宗春启在《反看红楼梦》一书中指出,贾宝玉本是作者批评的对象。曹雪芹不厌琐碎、不厌细腻地讲述贾宝玉的故事,目的是给贵族青年、纨绔子弟们树立一个反面榜样:如果像贾宝玉这样富贵不知乐业、辜负大好时光,不通世务、不读文章,甘心做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废人,最后难免落得个“贫穷难耐凄凉”的下场。宗春启是反读《红楼梦》读出来的观点。其实,无需反读,只要按正常心态去品读,就能解读出《红楼梦》真正的主旨——作品已明白无误地明确了主旨:“寄言纨袴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这部巨著,应该说一直被世人反着读了。世人过于神化作品,总以为作品高深莫测,犯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错误。其实,作为潦倒不堪的曹雪芹,他自己最能感受到富贵不知乐业、辜负大好时光的恶果。
他在“贫穷难耐凄凉”的处境里,更多的是自我反省、
将一块“顽石”变成“宝玉”,无用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还是一块“假”宝玉。作品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所以是一个喜剧,一个闹剧。
二、在“倒错”中撕破无价值的“宝玉”
宝玉是一个反面形象,作品在表现其无价值时,采用了“言是若非”的“倒错”手法。宝玉原本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被女娲女神炼成五色石。五色石是珠圆玉润、小巧玲珑、晶莹透明的,似玛瑙,似樱桃,又似翡翠。被神化了的石头原本应该发生质的变化,但它却没有被用来补天,以其无用表明它本质还是一块石头。在“倒错”之中,言是若非,先故意将它拔高、神化,再将它贬低。在大起大落之间,最终撕破了它神化的面纱,暴露出无价值本来面目。
宝玉的第二次“倒错”是一僧一道所为。一僧一道,仙形道体,并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他俩也是神仙般的人物。他们明知“顽石”动了凡心去受享荣华富贵会后悔,明知“顽石”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只好踮脚而已,但仅凭一点慈心,便大施佛法,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虽说从形体上看倒也是个宝物了,但还是没有实在的好处。于是就再镌刻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所谓的“通灵宝玉”其实只是一块石头,一块“没有实在好处”的石头。所谓通灵,其实并不通灵。“言是若非”的“倒错”,起到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这种欺世盗名的行径,演义出一场滑稽可笑的喜剧。
他在“贫穷难耐凄凉”的处境里,更多的是自我反省、
将一块“顽石”变成“宝玉”,无用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它还是一块“假”宝玉。作品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所以是一个喜剧,一个闹剧。
二、在“倒错”中撕破无价值的“宝玉”
宝玉是一个反面形象,作品在表现其无价值时,采用了“言是若非”的“倒错”手法。宝玉原本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被女娲女神炼成五色石。五色石是珠圆玉润、小巧玲珑、晶莹透明的,似玛瑙,似樱桃,又似翡翠。被神化了的石头原本应该发生质的变化,但它却没有被用来补天,以其无用表明它本质还是一块石头。在“倒错”之中,言是若非,先故意将它拔高、神化,再将它贬低。在大起大落之间,最终撕破了它神化的面纱,暴露出无价值本来面目。
宝玉的第二次“倒错”是一僧一道所为。一僧一道,仙形道体,并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他俩也是神仙般的人物。他们明知“顽石”动了凡心去受享荣华富贵会后悔,明知“顽石”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只好踮脚而已,但仅凭一点慈心,便大施佛法,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虽说从形体上看倒也是个宝物了,但还是没有实在的好处。于是就再镌刻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所谓的“通灵宝玉”其实只是一块石头,一块“没有实在好处”的石头。所谓通灵,其实并不通灵。“言是若非”的“倒错”,起到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这种欺世盗名的行径,演义出一场滑稽可笑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