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读后感汇编(24)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作者曾留意过苏州园林的资料,发现这些园林的主人都曾是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比如:
拙政园为明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王献臣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但仕途不得志,官场受诬陷连遭贬谪。留园也是建于明代,为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徐泰时也曾被诬陷过始终被罢职不用,回乡后专门治园圃。网师园建于南宋,主人叫史正志,亦曾遭贬谪,最后流寓吴中,构建此园。最后还有著名的沧浪亭,它的主人是北宋的苏舜钦,曾屡次上书议论时政得失,被罢了官贬到苏州,在此构建了沧浪亭。其它的还有一些如曲园、耦园、退思园等等。通过这些园林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与平民大众的关系和他们对封建思想的依恋程度。
以前的文人只占社会的一小部分,他们将那么多美好的食物溶在一起,把不同特征的物象集中起来以突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也恰恰是因为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品质,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思想得不到解放,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这样垮掉。通过苏州园林,让我看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许多不足,他们尽管是社会的精英,但是如果连他们都不能获得解放,那么但愿我们这些祖国的栋梁能使祖国兴盛起来,前提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会做人。
《园冶》是中国文学历史著作,代表中国的园艺艺术,下面是整理的园冶
崇祯四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造园著作,刚完成时名为《园牧》,他的通行名称《园冶》的由来得于一位关键人物-曹元甫。《园冶》在中国园艺理论方面可谓是首部有体系的著作。
《园冶》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探讨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中国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主,虽然有时候涉及儒、释、道,墨等多家,但是儒家思想相一直是主流,所以这一建筑理论中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思想不足为奇。《园冶》中表明了主人的精神意志对园林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单倚靠技工的设计与建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说客观事物和主观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和谐关系,就建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情怀。如果建筑仅仅是富丽堂皇,但是主人的品行格调不高,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建筑,建筑的主人会影响一个建筑的整体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很好的例证。儒家思想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它是主体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稳定和谐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形神的交汇。
拙政园为明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所建,王献臣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但仕途不得志,官场受诬陷连遭贬谪。留园也是建于明代,为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徐泰时也曾被诬陷过始终被罢职不用,回乡后专门治园圃。网师园建于南宋,主人叫史正志,亦曾遭贬谪,最后流寓吴中,构建此园。最后还有著名的沧浪亭,它的主人是北宋的苏舜钦,曾屡次上书议论时政得失,被罢了官贬到苏州,在此构建了沧浪亭。其它的还有一些如曲园、耦园、退思园等等。通过这些园林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与平民大众的关系和他们对封建思想的依恋程度。
以前的文人只占社会的一小部分,他们将那么多美好的食物溶在一起,把不同特征的物象集中起来以突出自己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也恰恰是因为中国文人的这样一种品质,才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的整体思想得不到解放,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这样垮掉。通过苏州园林,让我看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许多不足,他们尽管是社会的精英,但是如果连他们都不能获得解放,那么但愿我们这些祖国的栋梁能使祖国兴盛起来,前提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会做人。
《园冶》是中国文学历史著作,代表中国的园艺艺术,下面是整理的园冶
崇祯四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伟大的造园著作,刚完成时名为《园牧》,他的通行名称《园冶》的由来得于一位关键人物-曹元甫。《园冶》在中国园艺理论方面可谓是首部有体系的著作。
《园冶》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探讨如何设计一个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中国文化向来以儒家思想为主,虽然有时候涉及儒、释、道,墨等多家,但是儒家思想相一直是主流,所以这一建筑理论中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思想不足为奇。《园冶》中表明了主人的精神意志对园林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而不单倚靠技工的设计与建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是说客观事物和主观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和谐关系,就建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情怀。如果建筑仅仅是富丽堂皇,但是主人的品行格调不高,那么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完美的建筑,建筑的主人会影响一个建筑的整体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很好的例证。儒家思想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它是主体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稳定和谐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形神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