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笛卡尔电影读后感50字总汇(18)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存在与虚无》由法国的让·保罗·萨特著。他“孤零零地活着,完全孤零零一个人”。以哲学家的坦率点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是虚无之上存在起来的存在,是活着但又必然死去而重归虚无的存在。在本书中,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书中提到“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它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它是以对“自在的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自为的存在就是意识面对自我的在场。意识不能与自身重合,它是存在的减压。意识由于就是自己虚无化的能力,就是它固有的存在方式的原因,但没有任何东西是意识的原因,所以,意识在其存在中既不能被异于自己的东西解释,也不能被自身解释。“自力的存在是自我规定自己存在的,因为它不能与自身重合。由此而来的结论是: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意识于是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内在结构。
人是“存在的虚无”,又是变成存在的虚无。自为不断地存在着,不断地显现,在消失之前无限地成为“自在”,也就是说从外部把握这个自为,意识就在“对某物的意识”时,成为对事物的某些“观点”,事物从而就有了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规定。意识与事物的关系就使意识成为与事物同类的存在,这种存在就表明了人的外在结构,就是“人为性”。自在的存在是脱离时间性的,而自为的存在是在时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萨特对三维(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现象学进行分析,目的是要达到对时间性的整体直观。“过去,就是我作为超越物所是的自在”。“现在不存在,现在的瞬间源于自为的一种正在实现的、物化的概念”(第172页),现在不是其所是(过去),又不是它所不是(将来)。而将来,则是现在朝着它超越的可能,它永远在人的前方,等待他去实现。所以这将来的“现在’实质是一种作为将来的虚无,在它过渡到显现出来的“现在”状态时,它的实现就变成了虚无。这就赋予作为整体结构的时间性以应有的意义。到底什么是虚无?实际上,虚无什么也不是,因为虚无就是什么也没有。我们不能像思考实有的东西一样来思考虚无,虚无是实有的对立面,其性质与任何“有”完全不同,但没有“无”也就没有“有”,老子不就说“有无相生”吗?没有“虚无”也就没有无所谓“存在”,逻辑上“有”就是靠“无”才能加以定义,虚无不在别处,就在存在内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