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务服务书籍读后感选录(34)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确实是这样,读书带给人的是一种极致的自由,同时也无限延伸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就我个人而言,读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能让我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而读书的过程也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人生体验。在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音乐,戏剧,美食,旅行……在享受这些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和志同道合者来分享,在分享中得到认同,获得更大满足。国家博物馆一位公众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在所有的分享当中,知识的分享是最高层次的分享。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我们今天在这儿正是在做这样一件高尚的事情。我们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但读书又不仅仅只为追求个人的愉悦,知识需要传递才更有力量,在交流中建立更加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在互动、碰撞中促进思考,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行为。
而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困惑。所谓智者多忧,前不久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映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影片,其中有一部南美洲的电影《蛇之拥抱》深深打动了我,电影是根据上世纪一位德国植物学家在亚马逊丛林中的探险日记改编的,其中有个情节是探险家和当地部落的一段冲突——常年的丛林生活使探险家和当地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他们的文化也十分了解,又一次,在他去部落交换食物补给后正离开时,突然发现他的指南针被部落的孩子拿去了,他非常焦急,再三要求首领归还。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以为探险家的焦虑是担心没有指南针而无法继续旅行,因为他一再重复说,我不能把指南针留在这里,甚至不惜要动武强行夺回。这让他的印第安向导十分气愤,他说:“知识是属于所有人的,你们白人不能垄断!”但是探险家却说:“不,你不明白,我真的不能把指南针留在这里,他们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星象和风向之中,如果有了指南针,他们就会依赖它,而忘记从祖先继承来的知识,忘记自然赐予的天赋。
”而在影片的结尾,随着欧洲文化不断强势入侵,印第安人的雨林文化最终消亡了。
这段情节让我感触很深,和古人相比,我们获取和分享知识的渠道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可能面临选择:如何辨别,怎样取舍才能不忘初心,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对读书那份纯粹的热爱,我们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是装点门楣、充实谈资、提高身份,还是求道解惑、学以致用、经世济人?目的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人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我们的阅读和分享,不应该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为了炫耀博学,最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明辨和思考的能力,是能够塑造独立的思想,建设积极的行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行为,就像刚才法师所说,学修并进,最终达到回归天真、知行合一的境界。
而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困惑。所谓智者多忧,前不久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映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影片,其中有一部南美洲的电影《蛇之拥抱》深深打动了我,电影是根据上世纪一位德国植物学家在亚马逊丛林中的探险日记改编的,其中有个情节是探险家和当地部落的一段冲突——常年的丛林生活使探险家和当地部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他们的文化也十分了解,又一次,在他去部落交换食物补给后正离开时,突然发现他的指南针被部落的孩子拿去了,他非常焦急,再三要求首领归还。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以为探险家的焦虑是担心没有指南针而无法继续旅行,因为他一再重复说,我不能把指南针留在这里,甚至不惜要动武强行夺回。这让他的印第安向导十分气愤,他说:“知识是属于所有人的,你们白人不能垄断!”但是探险家却说:“不,你不明白,我真的不能把指南针留在这里,他们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星象和风向之中,如果有了指南针,他们就会依赖它,而忘记从祖先继承来的知识,忘记自然赐予的天赋。
”而在影片的结尾,随着欧洲文化不断强势入侵,印第安人的雨林文化最终消亡了。
这段情节让我感触很深,和古人相比,我们获取和分享知识的渠道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可能面临选择:如何辨别,怎样取舍才能不忘初心,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对读书那份纯粹的热爱,我们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是装点门楣、充实谈资、提高身份,还是求道解惑、学以致用、经世济人?目的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人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我们的阅读和分享,不应该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为了炫耀博学,最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明辨和思考的能力,是能够塑造独立的思想,建设积极的行动,影响和改变我们的行为,就像刚才法师所说,学修并进,最终达到回归天真、知行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