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读后感结尾聚集(12)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关于“戒”,荀子反复要求我们,“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关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称之为“应”,“能定然后能应”,能应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关于“戒”,荀子反复要求我们,“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关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称之为“应”,“能定然后能应”,能应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