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疫情表彰大会的读后感集合(4)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此时,“动”的冲动莫若“静”的责任。正视才能重视。充分认识人员流动对疫情防控的.难度、充分认识人员聚集对疫情防控的压力,就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过年与抗疫的辩证关系。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动起来,或是响起村里大喇叭,“各过各的节,没事别瞎串”;或是群发提示信息,“春节在家发信息,情到意到人安全”;或是普及顺口溜,“出门就把口罩戴,切莫随意乱吐痰”……这样的“动”不是冲动,这样的“动”既是行动又是保护,因为此刻,每个人的“静心”“静态”都是疫情防控的需要,都是对防病防疫尽的一份责任。
时间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我们正在全力与病毒赛跑、与疫情赛跑,也一定会战胜病魔、战胜疫情,需要争分夺秒、众志成城。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有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以“静”致敬那些坚守的、“逆行”的英雄们。如此,我们一定会风雨无阻向前进。
第一篇:2016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时间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我们正在全力与病毒赛跑、与疫情赛跑,也一定会战胜病魔、战胜疫情,需要争分夺秒、众志成城。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有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以“静”致敬那些坚守的、“逆行”的英雄们。如此,我们一定会风雨无阻向前进。
第一篇:2016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