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读后感600字聚集(60)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所以,读史或在于了解现代一切的由来和背景,或在于于风云变幻中习得一两点人生积累,而决不在于顿生义愤。
第25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自春季以来四五月,共举书四五本,然身陷繁琐之中,心似惶惶丧犬,读毕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书大哭之意。
自毕业以来,于社会认识愈多,于历史认识亦愈多。社会之认识滋养历史之认识,历史之认识反哺社会之认识,方痛觉自身知识结构之偏狭,思维理念之局促。于现代文化之隔阂,对西方世界之陌生。虽不必亦步亦趋,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观,平准抉择,自是当然之理。又与西人稍有接触,则痛觉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输于清末民初,而对国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极。
蒋氏之书,以科学、机械、民族精神为现代化之进向三途径,横准以民众与士大夫,辅以当世英雄豪杰人物,既有美国新史学之训练,亦不逃离旧史之窠臼。换言之,即能采旧史之长处,史中有人,亦能独辟途径,观察新史。于近代史研究和史书撰写,皆有开山之功。
政治人物之伟大,在于其眼光与手段,史学家之伟大,亦在于眼光与手段。李鸿章虽与西方文化隔绝,但其立意中国,在近代史中,不愧为最伟大和最能干的政治家;孙中山相比则反而次之,虽能有所想法,但毕竟书生意气,未能实行,是一思想家而非实干家。蒋氏对于林则徐之评判,对于左宗棠之评判,对于湘军等的评判,皆有己见,不落俗套。
第26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明明是简简单单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找不到逻辑,贻害了几代学生,这本书绝对深入浅出。
事件的描述与细节的铺陈并不深刻,只是总体上把握演变趋势。从重要人物来把握历史进程。历史是人的演绎过程,是人的历史。
士大夫林则徐,以夷制夷,以夷器制夷,这个最早是林则徐想出来的,但是他并不宣扬。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这是真正的林则徐。
第25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自春季以来四五月,共举书四五本,然身陷繁琐之中,心似惶惶丧犬,读毕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书大哭之意。
自毕业以来,于社会认识愈多,于历史认识亦愈多。社会之认识滋养历史之认识,历史之认识反哺社会之认识,方痛觉自身知识结构之偏狭,思维理念之局促。于现代文化之隔阂,对西方世界之陌生。虽不必亦步亦趋,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观,平准抉择,自是当然之理。又与西人稍有接触,则痛觉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输于清末民初,而对国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极。
蒋氏之书,以科学、机械、民族精神为现代化之进向三途径,横准以民众与士大夫,辅以当世英雄豪杰人物,既有美国新史学之训练,亦不逃离旧史之窠臼。换言之,即能采旧史之长处,史中有人,亦能独辟途径,观察新史。于近代史研究和史书撰写,皆有开山之功。
政治人物之伟大,在于其眼光与手段,史学家之伟大,亦在于眼光与手段。李鸿章虽与西方文化隔绝,但其立意中国,在近代史中,不愧为最伟大和最能干的政治家;孙中山相比则反而次之,虽能有所想法,但毕竟书生意气,未能实行,是一思想家而非实干家。蒋氏对于林则徐之评判,对于左宗棠之评判,对于湘军等的评判,皆有己见,不落俗套。
第26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明明是简简单单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找不到逻辑,贻害了几代学生,这本书绝对深入浅出。
事件的描述与细节的铺陈并不深刻,只是总体上把握演变趋势。从重要人物来把握历史进程。历史是人的演绎过程,是人的历史。
士大夫林则徐,以夷制夷,以夷器制夷,这个最早是林则徐想出来的,但是他并不宣扬。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这是真正的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