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根脉的读后感摘录(56)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陶渊明出身庶族,29岁出仕为官,后任澎泽县令。诸多黑暗的官宦生涯,使他无法与世俗同流合污,到任81天,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离职。至此,陶渊明十三年的官宦生涯结束。于是毅然隐匿于庐山之下,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以追求其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那年,陶渊明41岁。每天以酒为友,以诗为乐,以菊为伴,两袖清风,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昭示着古代文人高旷雅致的风采,以及中国文人所独有傲骨。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他心情自然而宁静。晚年贫困潦倒时,也不愿再入仕途。直至427年11月,63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魂归南山之下的茅庐中,步入桃花源的隔世生活,归去来兮……
我开始思索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许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化苦旅》正是一种对文化的深层认知,对文化的种种历练。
于是我用哲学的眼光看待苦行,冥想苦思,探山水名胜,观人文风景,自然是归结于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停伫于那些流转千年的文化之中,苦行亦冥思,只愿挺起中国的脊梁和傲骨,和余秋雨先生贴近山水,苦旅文化,冥思深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23
我有幸能够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本书,踏着秋雨先生的笔触开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秋雨先生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那么作为读者的我,发现苦涩过后的确会留下一些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为什么突出这个“苦”字,为什么在这个嬉闹的时代如此不合时宜,我想答案应该都在书中。同一本书中,秋雨先生用最平实易懂的语气向我们诠释中华文化,用几个不同“阅读视域”剧烈转换“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让读者明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中,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那年,陶渊明41岁。每天以酒为友,以诗为乐,以菊为伴,两袖清风,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昭示着古代文人高旷雅致的风采,以及中国文人所独有傲骨。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闲适的田园生活中,他心情自然而宁静。晚年贫困潦倒时,也不愿再入仕途。直至427年11月,63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魂归南山之下的茅庐中,步入桃花源的隔世生活,归去来兮……
我开始思索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许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化苦旅》正是一种对文化的深层认知,对文化的种种历练。
于是我用哲学的眼光看待苦行,冥想苦思,探山水名胜,观人文风景,自然是归结于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停伫于那些流转千年的文化之中,苦行亦冥思,只愿挺起中国的脊梁和傲骨,和余秋雨先生贴近山水,苦旅文化,冥思深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23
我有幸能够读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这本书,踏着秋雨先生的笔触开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秋雨先生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那么作为读者的我,发现苦涩过后的确会留下一些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为什么突出这个“苦”字,为什么在这个嬉闹的时代如此不合时宜,我想答案应该都在书中。同一本书中,秋雨先生用最平实易懂的语气向我们诠释中华文化,用几个不同“阅读视域”剧烈转换“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让读者明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中,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