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根脉的读后感摘录(18)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可惜,人们对余秋雨散文的褒贬,集中于那些所谓的“文化散文”,对这几篇文章都很忽视。当然,更可惜的是,这类文章余秋雨写得太少。我相信,写这类文章的题目,余秋雨肚中有很多。倘若作为散文家的他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所谓的“人文山水”上,而是多写一些当代现实中的悲剧,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将高得多,在有识者眼中,他的“文化人格”也会光辉得多。当然,代价是他不会那样走红,尤其是不会在港台和海外华人中有什么影响,甚至还会令某些人反感,因为“非我族类”,也就意味着要失去很多东西。我想,这样的代价余秋雨是很难付出的。
在《山居笔记》序言中,余秋雨对自己的被批评表示了不解:“在现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仅仅针对几篇并不触及现实的散文,也没有上面号令,怎么能形成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其实余秋雨真是错了。他竟然不明白之所以遭受那么“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正是“并不触及现实”招致的。
倘若他的文章多多地触及现实,即使写得再差,我敢说,也决不会引来如此“密集而猛烈的批判”。不妨再说得切实些,如果余秋雨写的,是巴金的《随想录》那种品格的东西,即使有再多的“硬伤”之类,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指正”。
—您想,有谁忍心到《随想录》里去挑硬伤呢?对余秋雨的批评,尽管有些具体文章我颇不以为然,但我觉得在整体上是显示了文化界的良知和道义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6
我静坐着,书本泛着黄光,灯光却使它耀眼。
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他已沧桑了,在我脑中踱步,脚步清脆。
余秋雨,这本就带着几丝静谧的名字,在我脑中回响。他看见了,行行止止,被历史的沧桑涂抹着,他看见了许多。
而那些被时间隐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间,驾着文字来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来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叹,“王圆箓”。
伴随着老旧的树叶“咔嚓”作响。这位老者在我面前讲述着。他说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为了道士的家,用无数珍宝换得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在《山居笔记》序言中,余秋雨对自己的被批评表示了不解:“在现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仅仅针对几篇并不触及现实的散文,也没有上面号令,怎么能形成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其实余秋雨真是错了。他竟然不明白之所以遭受那么“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正是“并不触及现实”招致的。
倘若他的文章多多地触及现实,即使写得再差,我敢说,也决不会引来如此“密集而猛烈的批判”。不妨再说得切实些,如果余秋雨写的,是巴金的《随想录》那种品格的东西,即使有再多的“硬伤”之类,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指正”。
—您想,有谁忍心到《随想录》里去挑硬伤呢?对余秋雨的批评,尽管有些具体文章我颇不以为然,但我觉得在整体上是显示了文化界的良知和道义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篇6
我静坐着,书本泛着黄光,灯光却使它耀眼。
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他已沧桑了,在我脑中踱步,脚步清脆。
余秋雨,这本就带着几丝静谧的名字,在我脑中回响。他看见了,行行止止,被历史的沧桑涂抹着,他看见了许多。
而那些被时间隐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间,驾着文字来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来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叹,“王圆箓”。
伴随着老旧的树叶“咔嚓”作响。这位老者在我面前讲述着。他说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为了道士的家,用无数珍宝换得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