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迁移读后感汇聚(4)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回家的途中我一直在想:世上少一场战争,一定会造福一代人的。让我们一起加入期盼世界和平的行列中吧!
《例文二:《南京大屠杀》
熬夜看完这本小书,因为是电子版,所以不觉得厚重,可是制作者黑底白字的独具匠心,让我的眼睛持续疼痛着。
作者的文笔实在很一般,连他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来做都没有说清楚,仿佛只是友人的提醒触动了他,于是开始走访,去揭开幸存者的伤疤,用有猎奇意味的笔法展现给后人。文中用得最多的是感叹号,让人觉得感情太多,多得浪费。
想想这本书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的,在前面几章讲国民党军队时,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立场,但是幸好,他保持了中立的叙述态度,这点是值得赞赏的。作者犹如亲历了国民党军队崩溃的前夕,如这段:
陈颐鼎布置警卫排在山头上放好哨,叮嘱说,“日军往南京去,不要睬他,只监视,不鸣枪,天黑我们往茅山方向去。”
到底是纪实还是小说,读起来十分尴尬。
书中记述了一位日本老先生,每年清明亲自来南京手植花木,称为绿色祭奠,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一直持续了6年,他去世之后,夫人代为忏悔。不知现在还在坚持否。也许是我的心太阴暗了,看到这一段,疑心老先生是想谢罪,也是想用绿色掩盖那无主的荒坟,甚而抹去关于屠杀的记忆。然而花木越茂盛,证明泥土中国人的鲜血越多。“9·11”事件中有一架飞机,乘客们与恐怖分子搏斗后,没有撞向五角大楼就坠机了,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拍摄的《93号航班》结尾处,坠机地点化为一片葱绿的草地。想起梁朝伟的《风沙》,“还会有什么痛,能够比废墟的绿更鲜明?”
它被称作是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它是外国人拍摄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它一经上映,就在国际上应起轰动——这就是纪录片《南京》。
美国导演古登泰格和史度曼拍摄的《南京》,改编自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作品《南京大屠杀》,讲述了德国医生、美国女教师、传教士等几名外国人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南京后,建立避难所拯救南京市民的故事。该片以这些人的
《例文二:《南京大屠杀》
熬夜看完这本小书,因为是电子版,所以不觉得厚重,可是制作者黑底白字的独具匠心,让我的眼睛持续疼痛着。
作者的文笔实在很一般,连他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来做都没有说清楚,仿佛只是友人的提醒触动了他,于是开始走访,去揭开幸存者的伤疤,用有猎奇意味的笔法展现给后人。文中用得最多的是感叹号,让人觉得感情太多,多得浪费。
想想这本书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的,在前面几章讲国民党军队时,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立场,但是幸好,他保持了中立的叙述态度,这点是值得赞赏的。作者犹如亲历了国民党军队崩溃的前夕,如这段:
陈颐鼎布置警卫排在山头上放好哨,叮嘱说,“日军往南京去,不要睬他,只监视,不鸣枪,天黑我们往茅山方向去。”
到底是纪实还是小说,读起来十分尴尬。
书中记述了一位日本老先生,每年清明亲自来南京手植花木,称为绿色祭奠,以此向中国人民谢罪,一直持续了6年,他去世之后,夫人代为忏悔。不知现在还在坚持否。也许是我的心太阴暗了,看到这一段,疑心老先生是想谢罪,也是想用绿色掩盖那无主的荒坟,甚而抹去关于屠杀的记忆。然而花木越茂盛,证明泥土中国人的鲜血越多。“9·11”事件中有一架飞机,乘客们与恐怖分子搏斗后,没有撞向五角大楼就坠机了,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拍摄的《93号航班》结尾处,坠机地点化为一片葱绿的草地。想起梁朝伟的《风沙》,“还会有什么痛,能够比废墟的绿更鲜明?”
它被称作是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它是外国人拍摄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它一经上映,就在国际上应起轰动——这就是纪录片《南京》。
美国导演古登泰格和史度曼拍摄的《南京》,改编自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作品《南京大屠杀》,讲述了德国医生、美国女教师、传教士等几名外国人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南京后,建立避难所拯救南京市民的故事。该片以这些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