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素数之恋读后感整理(2)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而有着那么一群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数学家,深深地陷入了对素数的迷恋之中,故事从至今悬而未决的黎曼假设展开,一点点的向现代推进,那句简洁的“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是1/2”前后不知钩住了多少数学家的灵魂。素数就是他们的生命的质点,他们像素数一样静静地蜷缩在角落,苦苦的思索,默默的演算,在他们的世界中,除了自己,唯余对规律的探寻和对真理的追求。他们,更加值得尊敬。
是的,很多数学家都是在无比的孤独和痛苦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本书的主人公黎曼,被描述成是一个“极为羞怯的,身体一直不好,被常年的贫困所摧残”的人,而同样是这个一般意义上的“失败者”,创立了近代解析数论,大大影响了近代拓扑学,建立了黎曼几何学。而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也曾整整两个夏天坐在白纸面前,痛苦的思索着如何定义一个数字,却一无所得。那么必然有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们度过那些最黑暗的夜晚,初读本书时,我也思索过很久,却无法得出结论。
随着阅读的继续,从1930年希尔伯特的退休演讲中,我似乎明白了这一点。在那个不可知论的悲观理论流行的时代,在即将被纳粹党控制的充满恐怖气氛的德国的国土上,一个身体虚弱的老人在演讲的最后坚定地讲道:“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不可知,以我的`看法,对于自然科学来说也没有什么不可知。”这是何等的坚定,何等的信念!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数学,乃至科学就是信仰,只要牢牢握住,纵使有太多的风雨和坎坷,他们也能抵达,无论是载誉而归抑或无功而返,他们都没有失败,因为他们没有背叛自己的对科学的信仰。
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有时在黑暗的年代,科学反而会更加快速的发展,20世纪初一直到二战期间,物理学有了巨大的飞跃,量子论和相对论被提出,几乎颠覆了全人类的世界观。而进入了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年代,物理学界反而愈发沉默,华而不实的弦理论俘获了大多数科学家的心,而能够跳出这个框框的科学家似乎越来越少。难道那个思想繁荣,科学快速进步的年代不会再来?难道现代人将安于现状,享受前人的科技成果带给我们的欢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