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灰雀读后感集锦(4)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首先,在课容量的设计上比较适当,不会太大。
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分析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解决了。第二课时我以“你还记得课文中怎样描绘这三位新朋友(灰雀)的吗?”对第一段进行了回顾与复习,紧接着就以“列宁这么喜欢灰雀,可是有一天,一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快在第二自然段里找找吧!”直接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这样上下来感觉课文的情感线还是比较连贯、完整的,时间也就比较充裕,不会来不及。由此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在设计教学时也常常会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安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完整地展示教学过程,习惯把一篇课文从头上到尾,往往到下课了才匆匆忙忙把课文内容上完,课文总结和课堂练笔的时间都没有了,等到第三课时再来总结和进行课堂练笔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次,板书的设计很重要。
本课中对课文寓意深刻理解,就要把列宁对灰雀的爱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进行比较,但把这一环节安排在哪里呢?最后定在分析完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后,充分体会了两人的心理变化后,提出问题:“读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了:列宁喜爱灰雀,男孩也喜爱灰雀,这两个“爱”的含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设计如下:
喜爱喜爱
列宁爱男孩
看着板书,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我指着板书总结,其整篇文章就在写一个“爱”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其实男孩也爱灰雀,起先他把灰雀抓回家,也是出于对灰雀的喜爱,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这样的爱才是真的“爱”。
但,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失误也就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我上课时的紧张,把这个问题漏掉了,虽及时发现,也加到了后面的环节中,但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这也是本人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强,以后有待加强。
第三,去掉提示语直接读对话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
在进行3——10自然段的教学时,把男孩的三次话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朗读,我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总结给学生:“老师告诉你们,在一篇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是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学生从男孩的三次话中很清楚就体会到男孩的心理变化。但,预设很理想,学生在分析小男孩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说的话时,分析男孩的心理不是很准确,有些混乱。后来通过与教研员付老师的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分析小男孩的话脱离了对话的对方——列宁,是列宁的话引起小男孩心里的变化,所以要结合着列宁的话一起分析,不能脱离开来。所以学生理解的就不是很准确。
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分析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解决了。第二课时我以“你还记得课文中怎样描绘这三位新朋友(灰雀)的吗?”对第一段进行了回顾与复习,紧接着就以“列宁这么喜欢灰雀,可是有一天,一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快在第二自然段里找找吧!”直接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这样上下来感觉课文的情感线还是比较连贯、完整的,时间也就比较充裕,不会来不及。由此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在设计教学时也常常会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安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完整地展示教学过程,习惯把一篇课文从头上到尾,往往到下课了才匆匆忙忙把课文内容上完,课文总结和课堂练笔的时间都没有了,等到第三课时再来总结和进行课堂练笔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次,板书的设计很重要。
本课中对课文寓意深刻理解,就要把列宁对灰雀的爱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进行比较,但把这一环节安排在哪里呢?最后定在分析完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后,充分体会了两人的心理变化后,提出问题:“读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了:列宁喜爱灰雀,男孩也喜爱灰雀,这两个“爱”的含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设计如下:
喜爱喜爱
列宁爱男孩
看着板书,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我指着板书总结,其整篇文章就在写一个“爱”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其实男孩也爱灰雀,起先他把灰雀抓回家,也是出于对灰雀的喜爱,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这样的爱才是真的“爱”。
但,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失误也就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我上课时的紧张,把这个问题漏掉了,虽及时发现,也加到了后面的环节中,但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这也是本人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强,以后有待加强。
第三,去掉提示语直接读对话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
在进行3——10自然段的教学时,把男孩的三次话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朗读,我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总结给学生:“老师告诉你们,在一篇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是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学生从男孩的三次话中很清楚就体会到男孩的心理变化。但,预设很理想,学生在分析小男孩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说的话时,分析男孩的心理不是很准确,有些混乱。后来通过与教研员付老师的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分析小男孩的话脱离了对话的对方——列宁,是列宁的话引起小男孩心里的变化,所以要结合着列宁的话一起分析,不能脱离开来。所以学生理解的就不是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