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细选(2)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对于书名,想必有些读者会有困惑,什么叫“由内而外的教养”。我起先也好奇,当我了解两位作者的核心思想后,豁然开朗,并且很有共鸣。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一个年轻家长的行为,是否受到童年时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从自身的观察得到的结论是:有影响,且影响较大。这本书,恰好印证了我的观点。
其实,这个问题在当今中国也被广泛热议。“童年时代的家庭”,心理学家称之为“原生家庭”。热衷于讨论这个话题的心理学家应该属于精神分析学派,比如国内比较知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
本书的作者,同样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一个人童年的经历是如何影响其成为家长后的行为的。本书的副标题是: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西格尔认为,接纳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要认识自己,先从回忆童年的经历开始。玛丽发现,父母如果有机会反思自身被教养的经历,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做出更有效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童年被养育的经历会深深影响自己成为父母后的行为呢?
我们一起看看两位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
答案是:记忆。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的经历产生反应并创建的新的脑内联结。也就是说,大脑不是客观地存储信息,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新联结)后再存储。那些悬而未决的往事和未经妥善处理的旧伤会影响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引起不必要的烦扰和矛盾。因此,作者认为,善于自我反省,妥善处理不良记忆对现在的影响,我们就能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待孩子,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既然我们家长对待孩子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记忆的影响,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在记忆中找寻这些言行的源头。那么,这些影响我们成人后的源头又是什么呢?
作者提出了几个要点,也是检视原生家庭环境的切入点。
1.父母的情绪沟通能力。
如果父母的情绪沟通能力高,能使得孩子善解人意,乐观积极。这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