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读后感210字细选(36)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爱国,首先是一种不计私利的胸怀、一种祖国利益至上的豪情。在回国前夕,钱学森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对他极力挽留,不仅开出了优厚的待遇条件,而且一再强调“中国航空领域一片空白、无法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科研条件对科学家意味着什么,钱学森很清楚,但他却坚定地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不同的经历,同样的胸怀!
爱国,更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钱学森曾提到自己一生中的三次激动:一是归国前向导师冯·卡门教授辞行时,导师真诚地褒奖他,“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他感到作为中国人无比地自豪;二是在建国十周年之际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三是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道作为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受到表彰时,他感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心情激动极了”。钱学森的三次激动都和获得荣誉、地位无关,却无一不闪耀着爱国情怀,其中两次与党相连,深刻体现了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坚定信念。
爱国,还需要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支撑、来落实。回国后,面对异常艰苦的科研条件,钱学森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毅然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没有科研仪器,他自己研发设计,指导生产;没有研究人才,他亲拟教案,耐心讲授,带出了一批堪当重任的精兵强将;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谨慎小心,力保一次性成功。当实验进行到关键环节,面临取舍困境时,他总是果断决策,勇担责任;当研究工作出现急躁、冒进苗头时,他又及时、客观地调整工作思路,把控方向和进程。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新中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辉煌。
钱学森读后感4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导弹之父”,他的技术让我们佩服,但他的爱国精神更让我们佩服。
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回到了让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不因为自己的优厚的待遇所动,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看出钱学森的爱国热情。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秋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思乡情怀。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格外兴奋。此刻,他向同学们袒露心迹:早日回到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没有钱,现在回去,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说,我们日夜盼望着,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创造。
爱国,更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钱学森曾提到自己一生中的三次激动:一是归国前向导师冯·卡门教授辞行时,导师真诚地褒奖他,“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他感到作为中国人无比地自豪;二是在建国十周年之际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三是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道作为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受到表彰时,他感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心情激动极了”。钱学森的三次激动都和获得荣誉、地位无关,却无一不闪耀着爱国情怀,其中两次与党相连,深刻体现了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坚定信念。
爱国,还需要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支撑、来落实。回国后,面对异常艰苦的科研条件,钱学森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毅然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没有科研仪器,他自己研发设计,指导生产;没有研究人才,他亲拟教案,耐心讲授,带出了一批堪当重任的精兵强将;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谨慎小心,力保一次性成功。当实验进行到关键环节,面临取舍困境时,他总是果断决策,勇担责任;当研究工作出现急躁、冒进苗头时,他又及时、客观地调整工作思路,把控方向和进程。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新中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辉煌。
钱学森读后感4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导弹之父”,他的技术让我们佩服,但他的爱国精神更让我们佩服。
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回到了让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不因为自己的优厚的待遇所动,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看出钱学森的爱国热情。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秋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思乡情怀。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格外兴奋。此刻,他向同学们袒露心迹:早日回到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没有钱,现在回去,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说,我们日夜盼望着,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