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莲快嘴读后感合集(4)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快嘴李翠莲》中的翠莲也以口齿锋利,言谈不让他人的“快嘴”优势,驳翻了孔子“木讷近仁”的千古遗训。秀秀和翠莲这种崇尚自我、不让须眉的价值观念成为一种新的思潮,长住开封六载的李清照接受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并将之继承和发扬。
李清照崇尚自我、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文化观念,使她初涉文坛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选择了词作为载体来表达自我。在当时,词较之诗而言,更能体现出言为心声,一切文学作品都体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词也不例外。词有别于诗,在抒情方面犹有特殊能力。诗直词婉,诗尚敷畅而词尤贵蕴藉。正如王国维所说: “词之为体,要眇修宜,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2]106换而言之,词勇敢地担当了抒发诗文所不能言、不便言的某种感情任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说: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况周颐也说: “‘真’字是词骨。”这些无疑是李清照以词为文的理性依据,目的是直抒胸臆。
离情别绪是词的永恒主题,李清照是写离别柔情之圣手。生活赐予她的欢乐、哀愁,她都会细心的体味咀嚼,并付诸笔端。她欢笑,她流泪,她以专注而真挚的情感,塑造了柔美多情的自我形象,大胆率真地发现自己、表白自己。如新婚不久所寄锦帕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的秋色,“玉簟秋”的冷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孤独,“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目断神迷的遥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鸿雁传书的遐想,从时空的不同层次揭示了离别相思的浓烈情绪; 继而以落花流水的意象,极写相思之愁,毫无避讳,离情欲泪;
使难以言传的相思之情,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如果说李词早期的“闲愁”非男性所能描摹,那么,晚年的丧夫亡国之痛更是丈夫中无人能比。如《永遇乐》此词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于今昔的反复对照中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那“人在何处”的苍凉自问、“春意知几许”的感伤叹息”、“次第岂无风雨”的无端忧虑,都反映了国破家亡所形成的特殊心境; 下片追忆昔日的热闹与繁华更衬托今日的寂寥与凄黯; 结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谢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独坐帘内,孤灯伴人听帘外笑语欢声,独自咀嚼着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通篇是形象的心理描绘,宛如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李清照崇尚自我、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文化观念,使她初涉文坛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选择了词作为载体来表达自我。在当时,词较之诗而言,更能体现出言为心声,一切文学作品都体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词也不例外。词有别于诗,在抒情方面犹有特殊能力。诗直词婉,诗尚敷畅而词尤贵蕴藉。正如王国维所说: “词之为体,要眇修宜,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2]106换而言之,词勇敢地担当了抒发诗文所不能言、不便言的某种感情任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说: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况周颐也说: “‘真’字是词骨。”这些无疑是李清照以词为文的理性依据,目的是直抒胸臆。
离情别绪是词的永恒主题,李清照是写离别柔情之圣手。生活赐予她的欢乐、哀愁,她都会细心的体味咀嚼,并付诸笔端。她欢笑,她流泪,她以专注而真挚的情感,塑造了柔美多情的自我形象,大胆率真地发现自己、表白自己。如新婚不久所寄锦帕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的秋色,“玉簟秋”的冷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孤独,“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目断神迷的遥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鸿雁传书的遐想,从时空的不同层次揭示了离别相思的浓烈情绪; 继而以落花流水的意象,极写相思之愁,毫无避讳,离情欲泪;
使难以言传的相思之情,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如果说李词早期的“闲愁”非男性所能描摹,那么,晚年的丧夫亡国之痛更是丈夫中无人能比。如《永遇乐》此词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于今昔的反复对照中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那“人在何处”的苍凉自问、“春意知几许”的感伤叹息”、“次第岂无风雨”的无端忧虑,都反映了国破家亡所形成的特殊心境; 下片追忆昔日的热闹与繁华更衬托今日的寂寥与凄黯; 结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谢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独坐帘内,孤灯伴人听帘外笑语欢声,独自咀嚼着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通篇是形象的心理描绘,宛如意识流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