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读后感600字细选(2)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关键词:民族文化
厦门港人口组成主要为疍民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大约在明末清初 , 大批疍民从九龙江流域乘船来到老厦门港地区 , 停靠在玉沙坡的沙滩上 , 在这片区域他们经过长期的辛苦劳动 , 将玉沙坡地区打造成厦门海洋渔业生产、生活及后勤修造供销基地。厦门港是厦门人民对渔港及疍民文化充满记忆的地方,见证着厦门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变化,是厦门人民精神的港湾。
一、疍民概述。
疍民又叫蛋、蜒、蜑民。主要是指世代在船上居住,生活在水上的一类人群,所以疍民又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这类人群主要分布在福建、广州、广西沿海地区,疍民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其祖先起源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但主流观点认为疍民祖先是我国东南沿海古代的百越族人。
二、老厦门港处疍民的独特文化。
疍民自古有崇拜蛇神、断发纹身、习水性、善舟楫等习性。厦港疍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在与厦门原住地以及其他地方前来的渔民长期磨合交融中,相互吸收,互相影响,形成了海洋社会独特群体的民俗风情。这种以鱼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文化,展现了疍民独树一帜的景观,被誉为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
1、在生产习俗方面。
厦门港疍民发挥其聪明才智,发明创造了许多捕鱼方法,并且在各地推广。特别是“八改延绳钓”名扬全国 , 受到国务院的嘉奖,使厦门海洋渔业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疍女随船出海也是其一大特色,大部分沿海渔民都是严禁妇女下船出海,最多只能在内河沿岸进行小型捕捞或进行养殖业。
2、在生活习俗方面。
疍民的头饰也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未成年的疍民无论男女在辫子上都有扎红绳的习惯。女的常常使用体积较大的“红碰纱”盘绕在头上 , 称为“烟筒箍”;男性使用的红绳则相对短小,俗称“燕仔尾”.
男性成婚后头上则也随之换成扎黑弦线,有些则用薄纱网帽罩住头发。渔姑出嫁后则把长发挽在后脑梳成螺形的大髻发 , 其样式和陆地上妇女的发型又有所不同 , 称为“讨海”体。服饰方面:疍民男女一般都穿裤脚宽大的汉装 , 女的裤脚典型特征是镶嵌着多种花边。要是遇到喜庆之事或者较为重大的节假日,疍家女头饰则佩戴簪花 , 脚穿珠鞋 , 并且穿着他们自己做的带刺绣花边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