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读后感900合集(8)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关于本篇的结构,一般有这样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两点,第一点是文章至“圣人无名”已经基本写出了庄子的核心观点,甚至已有总结之意,而后面两部分有种添加、补充之意;第二点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两次提到鲲鹏的例子,感觉有种重复的嫌疑。或许这样的不够严谨的结构,恰恰显示出庄子的逍遥不羁。但是真要解释这两点疑问的话:第一点或许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遥游本篇的添加与补充,尤其是第三部分“无用”的补充;第二点的疑问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前一次提到鲲鹏的故事是为了直接通过它来论证“无己”、“无功”、“无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汤之问棘也是已”则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这么认为来进一步论证。
从内容上看,逍遥游的主旨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人格达到顶峰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写蜩与学鸠、斥鴳与鲲鹏的对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宋荣子与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比,说到鲲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列子“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写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的对比,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从这些语句上看,庄子是认为无论他们代表的对立面的两方面,都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庄子的说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两点,第一点是文章至“圣人无名”已经基本写出了庄子的核心观点,甚至已有总结之意,而后面两部分有种添加、补充之意;第二点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两次提到鲲鹏的例子,感觉有种重复的嫌疑。或许这样的不够严谨的结构,恰恰显示出庄子的逍遥不羁。但是真要解释这两点疑问的话:第一点或许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遥游本篇的添加与补充,尤其是第三部分“无用”的补充;第二点的疑问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前一次提到鲲鹏的故事是为了直接通过它来论证“无己”、“无功”、“无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汤之问棘也是已”则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这么认为来进一步论证。
从内容上看,逍遥游的主旨便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人格达到顶峰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写蜩与学鸠、斥鴳与鲲鹏的对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与宋荣子与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比,说到鲲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列子“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写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的对比,说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从这些语句上看,庄子是认为无论他们代表的对立面的两方面,都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庄子的说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