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读后感摘录(10)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创作背景
作者写作此文时,上距辛亥革命13年,下距五四运动则仅5年。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年来的皇权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特别是同时进行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但也远没有将这些污泥浊水涤荡净尽。1924年冬,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加强其反动统治,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也日趋高涨的时候、鲁迅恰于此时发表此文,大题小做,借题发挥,其意义是远远超过了批判封建礼教的范围的。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作品赏析
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借雷峰塔的倒掉,抒写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作者引用“白蛇娘娘”这个民间故事,叙述了雷峰塔的由来,阐明了雷峰塔是“镇压的塔”,并希望它倒掉。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
用“白蛇传”这个民间故事,交代了对雷峰塔产生厌恶的缘由。
第二层(第3自然段)
作者很早就盼望雷峰塔倒掉,心情迫切。
第三段(第4——8自然段)
写雷峰塔倒掉后,人民的兴奋、欣喜的心情,并有力讽刺和鞭挞了法海的罪恶行径和可耻下场。分两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
雷峰塔全倒了,普天下之人,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欣喜非常。
第二层(第6——8自然段)
法海罪有应得,落得个可耻下场。
第四段(第9——10自然段)
议论了白蛇娘娘与法海截然不同的结局。首尾圆合,总结全文。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写作特点
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这里的所谓以议为主,是说议论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因为归根结底,作者是要借雷峰塔的倒掉这个题目,写出他自己的某些看法。但这不等于说议论的文字必然多于记叙部分的文字。相反,在这篇文章中,白蛇娘娘遇难和法海和尚避难这两个故事的叙述和介绍,倒占有了不少篇幅。而这,正是鲁迅笔下的文艺性短论的一大特色。为了阐明观点,作者运用了灵活的手法,把雷峰塔倒塌的社会新闻,同“白蛇传”、“蟹和尚”等与塔有关的民间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边叙述故事,边插入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行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观点便从中得到了确证,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作者写作此文时,上距辛亥革命13年,下距五四运动则仅5年。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年来的皇权统治,但并未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特别是同时进行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对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但也远没有将这些污泥浊水涤荡净尽。1924年冬,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加强其反动统治,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也日趋高涨的时候、鲁迅恰于此时发表此文,大题小做,借题发挥,其意义是远远超过了批判封建礼教的范围的。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作品赏析
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借雷峰塔的倒掉,抒写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作者引用“白蛇娘娘”这个民间故事,叙述了雷峰塔的由来,阐明了雷峰塔是“镇压的塔”,并希望它倒掉。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
用“白蛇传”这个民间故事,交代了对雷峰塔产生厌恶的缘由。
第二层(第3自然段)
作者很早就盼望雷峰塔倒掉,心情迫切。
第三段(第4——8自然段)
写雷峰塔倒掉后,人民的兴奋、欣喜的心情,并有力讽刺和鞭挞了法海的罪恶行径和可耻下场。分两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
雷峰塔全倒了,普天下之人,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欣喜非常。
第二层(第6——8自然段)
法海罪有应得,落得个可耻下场。
第四段(第9——10自然段)
议论了白蛇娘娘与法海截然不同的结局。首尾圆合,总结全文。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写作特点
以议为主,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这里的所谓以议为主,是说议论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因为归根结底,作者是要借雷峰塔的倒掉这个题目,写出他自己的某些看法。但这不等于说议论的文字必然多于记叙部分的文字。相反,在这篇文章中,白蛇娘娘遇难和法海和尚避难这两个故事的叙述和介绍,倒占有了不少篇幅。而这,正是鲁迅笔下的文艺性短论的一大特色。为了阐明观点,作者运用了灵活的手法,把雷峰塔倒塌的社会新闻,同“白蛇传”、“蟹和尚”等与塔有关的民间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边叙述故事,边插入议论,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行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观点便从中得到了确证,具有极大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