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读后感摘录(14)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一个偶发事件,雷峰塔的倒掉,前后呼应。两个主要人物,白娘娘和法海,有合有分。三座塔,现实中的破塔,传说中的“镇压之塔”,具有象征意义的“终究要倒”的塔,逐步引伸。短短千余字的一篇文章写得摇曳多姿,天衣无缝。
行文含蓄,语言幽默,爱憎分明
分明和含蓄,是两个词义相反的概念,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鲁迅的这一篇文章里,却似乎是统一起来了。鲁迅对白娘娘的同情,对法海和尚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可是他并未直白地明说白娘娘可爱,值得同情,法海可恨,应予诅咒。
关于白娘娘,作者只是极简略地介绍了白蛇遇救,嫁夫报恩,金山寻夫,中计被擒,法海造塔,地下永镇的故事,从中已足见白娘娘的可敬,可爱,可怜,可钦,多说已无必要。雷峰塔倒掉消息传来,作者多年梦想成真,却也未说他自己如何欣喜而只说“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作者自身其实也是包括在内的。
法海是这篇文章要谴责的主要对象,在该文中的重要性是超过白娘娘的,但通篇不闻恶声,没有声色俱厉,没有剑拨弩张,相反在叙及、论及法海时,常以幽默语言、诙谐口吻出之。誉之为“得道的弹师”,比之为“非凡的人”,欲抑先扬,为后文的对法海的嘲讽做好铺垫。“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像冷光闪闪的利刃,剖析着法海污浊的内心。“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法海狼狈之状,跃然纸上。而当鲁迅深刻指出法海自食其果的时候,以塔倒白娘娘复出作对比,说是“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那就是“活该”了。“幸灾乐祸”,一般来说大概是不宜提倡的。但对法海之类的遭灾罹祸,却似乎不妨“幸”一下,“乐”一下,到了该文最后,读者好像看到了鲁迅“幸”法海之“灾”,“乐”法海之“祸”的神情。
所以说,幽默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而又爱憎分明,这也是此篇文章写作的特点之一。
行文含蓄,语言幽默,爱憎分明
分明和含蓄,是两个词义相反的概念,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鲁迅的这一篇文章里,却似乎是统一起来了。鲁迅对白娘娘的同情,对法海和尚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可是他并未直白地明说白娘娘可爱,值得同情,法海可恨,应予诅咒。
关于白娘娘,作者只是极简略地介绍了白蛇遇救,嫁夫报恩,金山寻夫,中计被擒,法海造塔,地下永镇的故事,从中已足见白娘娘的可敬,可爱,可怜,可钦,多说已无必要。雷峰塔倒掉消息传来,作者多年梦想成真,却也未说他自己如何欣喜而只说“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作者自身其实也是包括在内的。
法海是这篇文章要谴责的主要对象,在该文中的重要性是超过白娘娘的,但通篇不闻恶声,没有声色俱厉,没有剑拨弩张,相反在叙及、论及法海时,常以幽默语言、诙谐口吻出之。誉之为“得道的弹师”,比之为“非凡的人”,欲抑先扬,为后文的对法海的嘲讽做好铺垫。“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像冷光闪闪的利刃,剖析着法海污浊的内心。“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法海狼狈之状,跃然纸上。而当鲁迅深刻指出法海自食其果的时候,以塔倒白娘娘复出作对比,说是“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那就是“活该”了。“幸灾乐祸”,一般来说大概是不宜提倡的。但对法海之类的遭灾罹祸,却似乎不妨“幸”一下,“乐”一下,到了该文最后,读者好像看到了鲁迅“幸”法海之“灾”,“乐”法海之“祸”的神情。
所以说,幽默语言、诙谐口吻中含着讽刺,含着嘲笑,含着揭露,含着谴责,行文含蓄而又爱憎分明,这也是此篇文章写作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