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读后感200合集(14)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权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六国论读后感7
最近看了许多古代文人的文章,发现:古人好“古”。有许多文人志士喜欢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纵横,有理有据,说得头头是道。孔子曰:“吾非圣人,好古,敏儿求之者也。”看来古人对“古”热议有加,但我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认为史论仅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主义”,有点纸上谈兵。
以苏辙的《六国论》为证。子由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甚疏,才致以亡国。他指出,六国中韩、魏紧邻秦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志诸侯。”六国当团结一心,援助韩魏,方可挡强秦。但于我个人看,这说法有史论常见的三大矛盾:
一、苏辙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反观历史,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但是谁知道秦国会统一天下呢?这就像一个人去考语文,等考卷发下来一看,阅读没做好,追悔莫及,然后再说当时我要如何如何理解就好了。事实上,你当时多花时间做阅读,可能后面的作文就写不完了。要是按他说的做,灭了秦国,说不定一统天下的就是楚国了,然后苏辙再写个《新六国论》,讨论秦国和其他五国怎么对付楚国。这就是史论第一大矛盾——时间矛盾。
二、六国有没有过对秦国的联合征讨?有。苏秦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六国合纵,齐力攻秦,迫使秦国弃地入关,据险以守。然而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请注意,六国是六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六个省。他们各自心怀鬼胎,只要自己的利益没了,立马卷铺盖走人。而苏辙想让六国不依不饶地长久抗秦,这就是让历史的潮流,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发展,太过理想化,所以史论的第二大矛盾就是——理想矛盾。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权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六国论读后感7
最近看了许多古代文人的文章,发现:古人好“古”。有许多文人志士喜欢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纵横,有理有据,说得头头是道。孔子曰:“吾非圣人,好古,敏儿求之者也。”看来古人对“古”热议有加,但我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认为史论仅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主义”,有点纸上谈兵。
以苏辙的《六国论》为证。子由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甚疏,才致以亡国。他指出,六国中韩、魏紧邻秦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志诸侯。”六国当团结一心,援助韩魏,方可挡强秦。但于我个人看,这说法有史论常见的三大矛盾:
一、苏辙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反观历史,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但是谁知道秦国会统一天下呢?这就像一个人去考语文,等考卷发下来一看,阅读没做好,追悔莫及,然后再说当时我要如何如何理解就好了。事实上,你当时多花时间做阅读,可能后面的作文就写不完了。要是按他说的做,灭了秦国,说不定一统天下的就是楚国了,然后苏辙再写个《新六国论》,讨论秦国和其他五国怎么对付楚国。这就是史论第一大矛盾——时间矛盾。
二、六国有没有过对秦国的联合征讨?有。苏秦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六国合纵,齐力攻秦,迫使秦国弃地入关,据险以守。然而最后为什么失败了呢?请注意,六国是六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六个省。他们各自心怀鬼胎,只要自己的利益没了,立马卷铺盖走人。而苏辙想让六国不依不饶地长久抗秦,这就是让历史的潮流,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发展,太过理想化,所以史论的第二大矛盾就是——理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