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孔子传读后感汇聚(2)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孔子传记》读后感1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