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宣言》读后感600汇合(14)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昔日古国风貌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沦为草泽,这似乎已是个没有历史的时代。万幸,有这样一杆笔挥洒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摒弃固化的时间与地点,只是让我们被千年不变的信仰所化,走进千古河山,身不由己。
风雨千年
中国的文化历来与自然生死相依,景与物不再是徒有其表的空壳,而成为情感的载体,心头的哀音。读《阳关雪》,看阳关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裹挟着曾经胡笳与羌笛的豪壮和边塞将士的遥遥归梦,消失在朔风中;读《杭州宣言》,惊觉这个高贵美丽的城市并非自然之力,而是一代代地方官员和百姓甘当生态维系者而成就的灿烂成果。“没有自然之美,什么文化也不成气候”;读《莫高窟》,传神到恢弘的壁画让人梦回赫赫大唐,也看到唐宋之后无可挽救的气象破灭。到近代,大量壁画和经书被以及低廉的价格卖出,甚至于被外国人偷窃,被剥离气韵的空墙,留下的只有怆然血泪……栉风沐雨,中华文化就在世世代代维护与毁灭中艰难前进,根基不曾动摇。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昔日古国风貌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沦为草泽,这似乎已是个没有历史的时代。万幸,有这样一杆笔挥洒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摒弃固化的时间与地点,只是让我们被千年不变的信仰所化,走进千古河山,身不由己。
风雨千年
中国的文化历来与自然生死相依,景与物不再是徒有其表的空壳,而成为情感的载体,心头的哀音。读《阳关雪》,看阳关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裹挟着曾经胡笳与羌笛的豪壮和边塞将士的遥遥归梦,消失在朔风中;读《杭州宣言》,惊觉这个高贵美丽的城市并非自然之力,而是一代代地方官员和百姓甘当生态维系者而成就的灿烂成果。“没有自然之美,什么文化也不成气候”;读《莫高窟》,传神到恢弘的壁画让人梦回赫赫大唐,也看到唐宋之后无可挽救的气象破灭。到近代,大量壁画和经书被以及低廉的价格卖出,甚至于被外国人偷窃,被剥离气韵的空墙,留下的只有怆然血泪……栉风沐雨,中华文化就在世世代代维护与毁灭中艰难前进,根基不曾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