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甲申三百祭读后感结尾整理(4)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很多人说此文是迎合我党,其实1944年,我想说,我党正在比较艰苦的各种作战期,而知识份子应该是在一线城市更多,我党当时更多的在二线( 及以下)城市,所以想来我党迎合他的可能性或许大于他迎合我党(没有考证郭当时是身处哪里哈,纯粹只是这么想,应该在大城市的说)。
毛是史学家,“明史”读了30遍的家伙,为什么对此文推崇备至呢?我想来应该是符合当下环境的。此文但凡有一句话二句话,对当时我党所存在的重大弱项,起到了提示警醒作用,那么就是值得去推广认识学习并改正的了。这可能就是此文的意义,倒也单不是说“政治意义大于学术”这么来看。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在职培训,虽然学费吓s人的贵,总觉的不值这个钱,不过,但凡老师的话有一句听进去了,并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使你受益一生了,那么其实这学费就值了。我想我值了,因为我在昂贵学费里学会了在春夏秋季时要吃冷鲜肉~所以我也会大力的和朋友同学说:这个学习真好,你们也去学学呢,因为我受益了。(虽然这个知识点我应该在生鲜超市花个40元钱买肉时,让卖生鲜的专家告诉我,而不是让如此昂贵的学校来告诉我,但这个只能说是我自己效率不高的问题了)
《甲申三百年祭》的读后感3
我们批评历史人物,往往觉得有些历史人物偏狭愚昧短视的厉害。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和"缺乏自觉性"
大明的百姓都人相食了,大明都要亡国了,以勤勉著称的崇祯帝国为什么有金银布帛烂于内库?几十万清兵已经快压境了,为什么大顺的几十万农民军还在京城里搜刮劫掠享乐?
可是历史人物处于自己的时代,并没有我们享有的一个巨大优势———我们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能知道大明亡在旦夕,大顺一触即溃。 不管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当时的人物并没有这种感知。
因此,除非有超人的前瞻力和近乎妄想症的机警, 否则一个历史角色无法对抗开国享乐的喜悦。也无法克服散财于民的痛苦—内库财帛不肯用于救济军民,因为要应付明年后年大后年的支用。士兵打仗多了,刚开国享受一下也未尝不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