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看心第一章读后感锦集(8)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人大多是如此,在安逸的生活条件下不愿去做改变,而好不容易做出的改变却又比之前更在心里过意不去,那样,说是所谓的“看透”,也终究是自己的黯然离开。
《心》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但是因它曲折离奇又恰到好处的具备了推理性的情节,更是因为有极大的思想意义,是一位看透了自己的心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是一位成功将自己自我觉醒后却发现更不能被世界所容纳的悲惨结局的人真实而深刻的想法。这当然一直影射了作者夏目漱石先生一直笃信不疑的人的无可救药和恶的本性。但是,一百年过去了,这部小说依旧由朝日新闻重新连载,并进入了日本的中学课本,足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极为广泛。
内心世界中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关系,正是人性中最美好但同时又是最悲哀的部分,先生最终选择了引决,则既可以映射出是知识分子注定的落魄结局,又能够就此进一步分析,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混沌苟且,那又会变成怎样的悲惨境地呢?这也正是读了此书后发出的真切感慨与对社会的忠告。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经典,这就是《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玄奘译,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玄奘大师译经以《大般若经》600卷最为突出,《大般若经》20万颂、640万言的精要,高度浓缩在《心经》短短的260字中,熟读并悟解《心经》,不啻于掌握了《大般若经》的精华要义。《心经》是佛法的纲领。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中心,大乘佛法以般若类经典为中心,般若类经典又以此经为中心,所以名为《心经》。 “心”是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心经》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至少被翻译21次,这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仅见的。参方广钅昌《般若心经译注集成·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有关《心经》的注疏,历代以来不胜枚举,编入《大藏经》者即有八十余种之多。
《心》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但是因它曲折离奇又恰到好处的具备了推理性的情节,更是因为有极大的思想意义,是一位看透了自己的心的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是一位成功将自己自我觉醒后却发现更不能被世界所容纳的悲惨结局的人真实而深刻的想法。这当然一直影射了作者夏目漱石先生一直笃信不疑的人的无可救药和恶的本性。但是,一百年过去了,这部小说依旧由朝日新闻重新连载,并进入了日本的中学课本,足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极为广泛。
内心世界中千丝万缕的复杂情感关系,正是人性中最美好但同时又是最悲哀的部分,先生最终选择了引决,则既可以映射出是知识分子注定的落魄结局,又能够就此进一步分析,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混沌苟且,那又会变成怎样的悲惨境地呢?这也正是读了此书后发出的真切感慨与对社会的忠告。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经典,这就是《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玄奘译,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玄奘大师译经以《大般若经》600卷最为突出,《大般若经》20万颂、640万言的精要,高度浓缩在《心经》短短的260字中,熟读并悟解《心经》,不啻于掌握了《大般若经》的精华要义。《心经》是佛法的纲领。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中心,大乘佛法以般若类经典为中心,般若类经典又以此经为中心,所以名为《心经》。 “心”是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心经》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至少被翻译21次,这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仅见的。参方广钅昌《般若心经译注集成·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有关《心经》的注疏,历代以来不胜枚举,编入《大藏经》者即有八十余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