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隐士读后感整理(34)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作者于常人难到之处,寻隐访幽,遇到不少隐修的和尚、道士,有禅修、有全真,有僧、道,有姑、尼,他们共同点在于都处于物质十分匮乏、条件十分简陋的境况,其中不少都能诵读心经、法华、道德等释道经典,但也有一些隐修的和尚,并不识字,却也知道坐禅,也能在回答住在山上的苦况时说出“对我来说都一样,只是对你来说显得苦了”的话语,他们只是随缘度日,甚至不刻意念佛坐禅,看来参禅果然有慧根,就像六祖慧能,据说也是不识字,却继承了禅宗的衣钵。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确有几分神奇,只不过士大夫文人们将禅变得“雅致”了,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韵事,或许离真正的禅反而远了。
这类隐修之人与“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远不是一回事,我甚至略有玩笑地想,是不是大隐们舍不得锦衣玉食的一种托辞呢?如果“一箪食一瓢饮”也不能满足时,还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苦修,恐怕就非那些隐于朝、隐于市者所能想像吧。
当然,隐不一定都是苦修,有时只是“心远地自偏”的避世,如陶渊明,如王维,这一类的隐大概是我等所谓文人或伪文人的理想吧。
不过,历史上许多出名的隐士,不是为了出世,而恰恰为了寻找最好的时机入世,他们要么是等待明主出现,要么是待价而沽,甚至走出了一条“终南捷径”,这就真的不是隐士了。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确有几分神奇,只不过士大夫文人们将禅变得“雅致”了,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韵事,或许离真正的禅反而远了。
这类隐修之人与“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远不是一回事,我甚至略有玩笑地想,是不是大隐们舍不得锦衣玉食的一种托辞呢?如果“一箪食一瓢饮”也不能满足时,还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苦修,恐怕就非那些隐于朝、隐于市者所能想像吧。
当然,隐不一定都是苦修,有时只是“心远地自偏”的避世,如陶渊明,如王维,这一类的隐大概是我等所谓文人或伪文人的理想吧。
不过,历史上许多出名的隐士,不是为了出世,而恰恰为了寻找最好的时机入世,他们要么是等待明主出现,要么是待价而沽,甚至走出了一条“终南捷径”,这就真的不是隐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