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端午情怀的读后感整理(10)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习俗主要体现了民间的信仰,那么,下面的这些习俗则更多地蕴含了古人的科学知识:南方很多地区把菖蒲制作成宝剑,并和艾草一起悬挂于门前、床头。苏东坡有诗云:“五彩萦筒秫稻香,千门结艾鬓髯张。”生动刻画了千门万户悬挂艾草的场景。这一行为不仅满足了人们驱邪、去疾的信仰需求,还产生了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功效。湖北、山西等地还会在端午节畅饮菖蒲酒,起到驱除蝇蚊的效果,正如宋人梅尧臣有诗云:“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此外,在端午节“斗百草”、用草药煎水洗浴,以防疮疖,也是很多地区的习惯。
中国幅员辽阔,风俗各异,古人们过端午的仪式也大不一样。但这些习俗无一例外地都蕴含了古人希望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自身命运,辟邪祛病、强身健体的愿望。所以说,端午节也是体现了民间智慧的“卫生节”。
爱国忧民
既然端午节的本意是禳灾求吉,那么它又如何成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呢?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恶月”的敬畏减弱,节日的人文情怀凸显,端午节纪念先贤的功能得到了发扬。不过,地域不同,在早先的端午节,各地纪念的人物也不尽相同,包括了屈原、伍子胥、介子推、越王勾践等多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屈原脱颖而出,成为了端午节纪念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一变化呢?
最重要的动力,是民众的心理期待。屈原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政治家。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战乱与割据的时代,激发了民众对安定生活的渴求,屈原爱国者的形象,正好符合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另外,屈原高洁的人格与品行,也与端午节除秽布新的宗旨相合。而连年的征战,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把楚地对屈原的纪念和崇拜扩散到了全国各地。正因为屈原的高风亮节感动了饱受离乱的中国人民,和人们对国家与民族的依恋之情产生了共鸣,大众才乐于把端午节的“冠名权”转让给他,于是,端午节一跃成为了具有爱国精神的节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