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观念与实践读后感锦集(8)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
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
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