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人生四十篇读后感集合(26)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