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读史王安石读后感聚集(4)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出人物之精神一般难。
有限的记载怎能把古代圣贤的思想完整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总有些人就是死守典籍,不肯醒悟。
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突兀而起,以强烈的对比显示了自古以来无数高贤的悲哀。在生前,为了建树自己的功名,他们费尽心力,受尽“苦辛”;但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也就是说,这种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以下二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这种悲剧的实质。
颔联“当时
高贤们不由自主、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功名行藏托付给了这样的人们,他们恶意删改、以假乱真,致使先贤们粹美不传、精神难见,这是一种何等惨凄的悲剧啊。“区区岂尽高贤意”为“岂尽高贤区区意”的倒装,“区区”犹“拳拳”。这句是说,修史者们的胡作非为,怎么能够表尽高贤们的拳拳之意呢?在他们的刀笔之下,高贤们已经被修改过、重塑过了;但是高贤们留给后人的形象恰恰又是被他们重塑过的那种角色,因此,高贤们也就只能蒙受千古不白之冤了。“独守千秋纸上尘”以无比沉痛的笔触状写了高贤们蒙尘纳垢却又无力中说的凄凉结果:他们永远不会为自己说什么了,生前也不能,更何况千年以后的今天!
王安石曾作过许多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他的这类诗歌常常能够针对千年相沿的历史陈见,发前人之未发,因而立意超卓,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本诗题为“读史”,可见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发,而是针对整个历史而发,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猜你喜欢